在不久前的一期英国《Nature》杂志上,刊登了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陶涛和信昆仑共同撰写的文章:《中国饮用水安全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在文章开头,两位学者如此写道:“在中国,每年有1.9亿人患病、6万人死于水污染引起的疾病(比如肝癌和胃癌);大约有3亿人面临饮用水短缺。在2009年一项全国范围内的评估中,受调查的4000个城市水处理厂里有四分之一不符合质量控制要求,这引发了公众对于健康影响的担忧。”
事实上,这样的担忧一直在公众心间萦绕。现在回想,2013年可谓“水污染事件”集中爆发的一年:从年初的山西长治苯胺泄漏,到邯郸因上游污染导致大面积停水;再到昆明市发现的所谓“牛奶河”;在不少地方,甚至还出现了名为“请环保局长下河游泳”的无奈而戏谑的一幕。
今年3月,环保部发布了首个全国性的大规模研究结果,结果显示中国有2.8亿居民使用不安全饮用水。无论从何种角度看,水资源都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仅仅在北京,看似唾手可得的“自来水”就已让不少居民感到某种不安。
“缺水”的大都市
无可否认,尽管在历史上,北京的水资源曾非常丰富,但如今却已成为世界上缺水最严重的大城市之一。在四年前的一次讲座中,知名公益组织“自然大学”水学院环境研究中心学者王建曾指出:北京人均水资源不足200立方米,仅为全国水平的1/10和全球水平的1/40。他详尽比较了用水量的飞速变化:“1949年每人用水量14升/日,2008年每人用水量256升/日,城市里还有很多足疗、洗浴,这都属于生活用水的组成部分,每人每日用水量增长了18倍,生活用水量比1949年增长了75倍。”
事实上,工业和城市的迅猛发展使得用水量剧增,而膨胀的城市规模和城市人口,也在强烈改变着水的自然循环。“由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正常循环机制被打破,自然来水日益减少,城市耗水量剧增。自然的河流是弯弯曲曲的,可我们北京现在看不到这种弯弯曲曲的河流,都是直的,城市的河道都是光溜溜的水泥板,没有水则已,有水的话,泄水很快,就是为了防洪。所有的工程都是冲着这样的目标去的,而城市的水本来就少,这样又加剧了缺水的矛盾。”王建表示,“城市不是可以自我维持的系统。一个城市的极限规模由城市所处区域生态系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决定。解决城市水资源危机的重心应放在调整城市功能,压缩城市规模,协调城市人口,减少水资源需求。”
水质安全
相比于城市缺水,在一些居民心中,对饮用水水质的担忧或许更为“迫在眉睫”。
去年,一条北京城“最会喝水家庭”已二十年不喝自来水的新闻令不少人感到错愕。而在拥有2000万人口的北京城,没有多少人可以像这对夫妇(丈夫在国家发改委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饮用水产业委员会工作;妻子赵飞虹是北京保护健康协会健康饮用水专业委员会负责人)那样知悉各种饮用水的秘密。相反,瓶装水标准的混乱、桶装水的“假水泛滥”……让“老百姓到底该喝什么水”成为这个时代荒诞的缩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