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生活在海平面以下成百上千年的荷兰人来说,这是必须面对的现实:这块弹丸之地无时无刻都可能遭受海潮、洪水、海水倒灌等水问题。这也促使荷兰人自古就摸索出一系列治水绝招。近日,记者受邀走访了荷兰各地,了解这个国家的治水经验,从水上“漂浮屋”、抗万年一遇的堤坝、到“为河流让路”的观念,可能都给地球上其他饱受水患之灾的国家地区提供治水的新思路。
借水
把房子造在水上漂
买土地不如买水域
在荷兰代尔夫特市郊区的Harnaschpolder的水路旁,一侧是密密麻麻挤在岸边的房屋,另一侧,则是六栋现代化设计的房屋,被称为“漂浮屋”,是的,它们全部都“漂浮”在水上。
在小小的Harnaschpolder,因为当地有大学,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当地生活,人口数量已经突破10万,日益面临土地面积紧缺的问题。而为了保障城市不受洪灾威胁,荷兰政府规定,城市土地必须有固定的水域面积保有量,“如果到处都是建筑,河流就无处可去,房屋就会被淹,必须留出足够的空间让水可去。”支持“漂浮屋”项目的市议员德佩雷斯说。
要治水又要住房,面对这样的情况,一个好点子就出现了,“为什么不把房子造到水上呢?”
这些屋子像船一样,没有根基深插水底,建设者会先在地面上搭起主要的房屋构架,然后整体摆到水上,房屋沉在水里的部分大约有1.5米多,而身处房内,完全没有摇摆的感觉,就和陆地上的建筑一样稳定。
落地窗几乎取代了所有墙壁,微风从水面吹来,芦苇荡漾。设计师奥勒夫·严森介绍,为了在水上“漂浮”,房屋没用混凝土搭建,而是采用在航空、造船领域上采用的复合材料。260平米总面积的房屋,一共只有40吨重,主要重量位于水面下,正好满足可以漂浮水上,又不会随波摇动的要求。
政府规定,购买城市里的土地用以住房等商用,必须留出同等面积的水域,作为对因为盖房或修路等商用行为占用土地的补偿。
严森介绍,“漂浮屋”和普通房子的价格差不多,虽然建筑材料费用略高,但买水域的钱却比买土地的钱便宜,最终算下来,两者相差无几。
在设计公司DeltaSync总监格拉夫的愿景中,不仅可拥有“漂浮屋”,还能有“漂浮农业”、“漂浮工业”,乃至“漂浮城市”,该公司研究包括“漂浮屋”项目。荷兰进行了大量的围海造地以解决土地短缺的问题,围海造地耗资昂贵,相比之下,“漂浮城”廉价得多,且支持可持续发展。
让水
荷兰政府协商十余年
拆迁户“为河流让路”
荷兰最古老城市奈梅亨正在参与一个前所未有的大项目“为河流让路”。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流经荷兰的多条河流如莱恩河、莱克河、马斯河等因上游来水增多,洪灾威胁加大,荷兰政府因此启动了“为河流让路”项目,在这些河流的39个点进行河流改道、扩展、整治等措施,增大水域面积,水位下降。整个项目投资高达25亿欧元,荷兰所有政府部门都参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