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论及水时,往往把江河作为文明之源,其实泉水的开发利用在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泉水大多是江河湖泽之源,是许多江河湖泽补水的重要来源。如:山西晋祠的难老、善利、圣母三泉是晋水的源头;河南卫辉的百泉是卫河的源头之一;山东珠龙泉、秋谷泉、良庄泉是孝妇河的源头;海南岛中部的万泉河,其源头五指山更是以泉水众多而闻名,故连河名亦冠之以“万泉”二字;济南的大明湖由城内诸泉汇聚而成;北京颐和园昆明湖的重要水源之一也是西山诸泉之水。其次,在远离江河的地方,人类主要依赖泉水进行生产和生活,特别是在干旱缺水的地方,泉水则被人们视为生命之源。难怪我们祖先在选择聚居地时,常常“相其阴阳,观其流泉”(《诗经•大雅•公刘》)。
泉水对人类的物质恩惠,主要体现在生活饮用和灌溉、酿酒、疗疾等方面。
泉水中往往含有微量的矿物质,而这正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须的微量元素。因此,那些矿化度低、水质清洁、味美甘醇、水温稳定的泉水,是十分理想的饮用水源。古往今来,泉区人民都以泉水为生活用水之源,就连封建帝王也对甘醇的泉水情有独钟。北京的玉泉山麓诸泉之水,因其水质上佳,在明清两代一度成为宫廷皇室御水专供水源。现代人从维护自己的健康出发,更是普遍习惯饮用矿泉水,许多名泉成为开发矿泉水的理想之地。如山东青岛崂山矿泉水,因其二氧化碳含量高,还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多种矿物质,成为各类矿泉水中的佼佼者。甘泉名茶总相随。我国茶文化发达,而泉水往往是煮茶用水的最佳选择。许多名泉如谷帘泉、玉泉、惠山泉等之所以有名,与历代茶人对品茶论水的推崇有直接的关系。在古代茶人看来,品佳茗,光茶叶好还不够,还得泉水好才行,二者相得益彰,珠联璧合,方能泡出上佳的好茶来。好茶需要好泉泡,其实美酒更需佳泉酿。一般说来,上佳的泉水较河湖等地表水而言,具有水质清洁、味美甘醇、矿化度适中的特点,这种水源正是酿出美酒的重要条件。因为纯净的水质排除了杂菌的干扰,适中矿化度的水源含有的矿物质,正好是使糖发酵变成酒的催化剂——酒化酶的珍贵营养。我国酿酒历史悠久,名酒种类繁多。我国的许多名酒,如贵州的茅台、四川的五粮液、山西的汾酒等名酒,特色突出,经久不衰,除了有传统的精湛工艺和选用优质原料外,更得益于当地泉水的甘醇。
中国是以农业立国的文明古国,而水利又是农业的命脉,因此历代王朝对兴修农田灌溉工程都极为重视。当年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曾在一道诏书中指出:“农,天下之本也。泉流灌浸,所以育五谷也。”(《汉书•沟洫志》)引泉灌溉,使贫瘠的田地成为肥田沃土,一直是泉流惠泽人类的重要方面。早在战国时期,随着对泉水开发利用的不断发展,对泉水的认识也在逐步提高,《尔雅•释水》就把泉水分为四类。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更是多次述及古代利用泉水灌溉的情况。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较系统地总结了泉灌技术,并针对泉水与耕地之间的不同自然特点,提出了引泉灌溉的五种方法。
山西现存的古老灌区,不少是以泉水为水源的灌区。有“山西小江南”之誉的晋祠灌区,利用晋祠中难老、善利等汩汩流出的泉水,灌溉着周围的良田。据《太平寰宇记》载:“开皇六年,引晋水溉稻田,周回四十一里。”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说:“宋熙宁八年,太原人史守一修晋祠水利,溉田六百余顷。”按1顷等于100亩计,当时灌溉面积竟达6万余亩。光绪《山西通志》卷六十六亦载:“(太原)县西晋水渠分南河、北河、中河、陆堡河四渠,溉三十二村田。”至今仍挂在晋祠圣母殿两侧的对联亦这样写道:“溉汾西千顷田,三分南七分北,浩浩同流,数十里淆之不浊;出瓮山一片石,冷于夏温于冬,渊渊有本,亿万年与世长清。”可见晋祠一带自古就有“千家溉禾稻”之利。再如晋南绛州鼓堆泉也是山西历史上开发利用较早的泉水之一。据史料记载,自隋代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内军将军临汾令梁轨主持开十二渠,引鼓堆泉之水灌溉农田之后,历代相沿,一直保持灌田5万亩的规模。山西临汾龙祠泉,被当地人民视为造福泉。龙祠泉的流量达6~8米3/秒,泉水经分水闸分成16条渠水排出,“北泽临汾千顷地,南润襄陵万亩田”,浇灌着南北9万亩农田。由于泉水的滋润,这里所产的糯稻,粒饱米白,营养价值很高,地方官员常用此米进贡朝廷。由于此处泉水冬暖夏凉,一直保持18℃左右的恒温,泉区百姓还利用得天独厚的泉水资源,用青石和鹅卵石垒砌成许多流水道,畦在上而水在下,上铺黄土,栽上韭根,撒上菜籽,再盖上几寸厚的稻草和骡马粪。当草木枯萎、万物凋零之际,这里却因靠着泉水的蒸汽而韭黄飘香,青菜碧绿。直到今天,这里的蔬菜仍可与温室里培育的青菜相媲美。
河北邢台的百泉灌区,元明以来就一直以灌溉之利造福当地百姓。元代著名科学家、水利专家郭守敬,曾在泉区开渠引泉,灌溉农田,通舟行船。至明代中叶,泉区渠系更加发达,仅引水闸就达30多处,灌田5万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百泉经过多次治理,一度成为邢台一带重要的水源地,引泉浇地达40万亩,使这里成为旱涝保收的“冀南明珠”。
泉对农业而言,自然是功莫大焉。同样,泉水对维持城市生存与发展的作用也不可低估。这些流淌不息的泉水,或用于城市居民饮用、洗涤,或补充河流用水以助舟楫交通,或注入护城河以资御敌,或给城市留下迷人的风景名胜。位于北京西北郊的昆明湖,几百年来一直在北京城市供水、航运、灌溉及园林用水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综合效益;而昆明湖之水主要来自北京西郊玉泉山诸泉(据史料载,乾隆年间,能叫出名称的泉有30多处,著名的有8处)的补给。泉城济南,自春秋时齐国筑泺邑城起,泉水不但给城内人民的生产生活用水供给了源源不断的清流活水,更给城市留下了无数风景胜境,尤其是由珍珠泉、芙蓉泉、王府池等诸泉水潴集而成的大明湖,以其“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绝佳景色,给济南城增添了无限风韵。河北保定的古莲花池,位于保定市中心,为元代张柔开凿,是一个以水为中心的著名城市园林。其中那一池碧水,便是引自城西北鸡距泉和一亩泉之水。池成之后,在此种藕养荷,构筑亭台楼阁,广蓄走兽鱼鸟,遂成一代名园和保定市的标志性园林景观。
至于对温泉的开发利用,在我国同样历史悠久。温泉的价值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可饮可浴,尤其是温泉中含有的大量钾、钠、钙、镁、硫磺等矿物质及氡等微量放射性元素,对治疗皮肤病、风湿性关节炎、神经衰弱、高血压、慢性妇科病等都有不同程度的疗效,利用温泉水洗浴疗病,是我国温泉利用传统和普遍的方式。现在这些有温泉的地方大都建成了温泉疗养院。二是利用温泉疗病功能和当地独特名胜景观资源等,建设旅游疗养基地,发展旅游事业。三是利用温泉地热资源取暖、发电,以及修建温室,开辟地热农场,用以暖化土壤,提前育种,保护水生动植物过冬等。
泉水的济运通航之功同样值得重视,如京杭大运河的最北段通惠河,就是引温榆河上源诸泉水和冒平白浮泉水作为济运水源。另外,古代劳动人民在对泉水的开发利用中,还利用流动的泉水力量来做功。最早是古代先民利用水力来推动水车和水轮来碾米、磨面和水车灌田。如山西临汾的龙祠泉,早在唐、五代时期,泉区人民不但用其灌溉农田,还利用泉水的落差使用水磨、水车,用来磨面、碾米、提水、榨油。水力发电,实际上是在古代水力机械——水磨、水轮、水车运动做功原理的基础上发明了水力机械——以水轮机推动发电机来实现的。20世纪50年代,山西洪洞县霍泉灌区的明姜村诞生了中国第一座农村小型水力发电站,滚滚的泉水变成电能,使在昏暗中摸索了千百年的农民告别了油灯,走上了电气化的光明之路。利用温泉、沸泉等地热资源还可以建设地热发电站,如1997年9月在西藏羊八井建成了我国第一座地热发电站。
水影响和丰富人类精神世界最突出的表现是其景观效益。就是说,水对人类而言,除了是一种物质资源外,还是一种刺激感观、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精神资源。近水、亲水、爱水是人的天性。风景名胜之地,水多半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不乏以泉水为主的景观(有些名泉,即使不是当地风景名胜的主角,但至少对风景名胜有锦上添花的作用)。人们对泉的流连和赞美,实际上是由泉水的千变万化、五光十色和惠泽于人的“水的客观物质性”与“人的主观感应性”互相作用的结果,从而使泉水产生独特的景观效应。
有山有水便有灵秀地。许多名泉都凭借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成为闻名遐迩的游览胜地。
山西的晋祠,坐落在山西太原悬瓮山下,这里山环水绕,古木参天,殿阁楼台林立其间,自古以来就有“不游晋祠,枉到太原”之说。晋祠山美、树美,建筑也美。然而,最令人陶醉的要数那甘醇清洌的晋祠泉水。晋祠有三泉——难老泉、圣母泉、善利泉,这三股清流便构成了晋祠最迷人的自然景观。“四面水声三面柳”,泉涌清流,四面碧波荡漾,杨柳依依,将晋祠点缀得颇具江南风味。被称为“晋祠三绝”之一的难老泉,俗称南海眼,位于水母楼前,是晋水的主要源头,也是晋祠风光的荟萃之地。泉水从地平线下约5米的石岩中涌出,清澈如玉,游鱼可数,冬暖夏凉,长流不息。北齐时,有人撷取《诗经•鲁颂•泮水》中“永锡难老”的诗句,命之为“难老泉”。泉上有一座八角攒尖式的亭子,高两丈余,始建于北齐天保年间,名难老亭。难老泉前面,有一泉潭,面积约100平方米。
泉水晶莹透明,清洁如镜,水中游鱼悠然,翠萍常生,冬夏一色。难老泉水出自断岩,常年水温保持在17℃左右,每到冬日,水蒸气升腾,在阳光照耀下云蒸霞蔚,烟雾缥缈,变幻神秘,构成一幅轻纱浮动的水云图。水潭西壁半腰有一石雕龙头,清澈的难老泉水从石雕龙头喷出落入一僧人所托的钵中,然后下注水潭,形如白练,叮咚作响,如弹古筝,此中境界,妙不可言。水潭西北角有一凉亭,其形如船,因名“不系舟”,系仿北京颐和园的石舫而造。由清泉碧水和文化胜迹构成的难老泉景区,蔚为大观,千百年一直是晋祠名胜的精华和核心。
济南之所以成为历史文化名城和游览胜地,与这里名泉众多有直接的关系。《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称济南“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济南泉水众多,涌流不竭。金代立“名泉碑”,列七十二泉,济南因此有“泉城”之名。济南之泉主要由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玉龙潭四大泉群组成,每一泉群又由数泉构成。众泉之中,除了有天下第一泉盛誉的趵突泉外,珍珠泉则是济南的又一著名胜迹。泉池约一亩见方,泉水明净清澈,一串串水珠从泉底涌出,如珠如玑,故名珍珠泉。人们形容这里的景观是“跳珠溅雪碧玲珑”。事实上,号称泉城济南明珠的大明湖也是由众泉造就的。大明湖位于济南旧城之北,珍珠泉、芙蓉泉、王府池等“众泉汇流,平吞济泺”。一湖烟水,荷花映日,绿树蔽空,景色绝佳。清人刘凤浩吟咏这里的景色道:“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沿湖的亭台楼阁、水榭长廊,错落有致,其风韵不亚于杭州西湖。
江西庐山幽谷深涧,多深潭名泉,如谷帘泉、招贤泉、龙池山顶泉、小天池泉、聪明泉等泉水,清纯甘冽,给清秀的庐山平添了生机与灵气,成为让游人流连忘返的重要景观。
无锡的惠山泉,一直被人们称为“二泉”。二泉凿于唐代大历年间,原名慧山泉。此泉在唐代便已名声远扬。此处泉水之所以有名,不仅缘于这里“有泉甘爽,乃人间灵液”,“茶得此水,皆尽芳味”,还由于这里有一座以泉石之胜自成一格的古典建筑园林。因泉受到文人墨客、帝王将相的赏识,清代对二泉周围的环境进行了整修,布置了池沼、流泉、石刻、假山、湖山和楼台亭阁,配置了花草树林,故成精美的庭园,成为人们游览品茗的佳处。值得一提的是,在二泉池畔,每当月色溶溶的夜晚,玉轮般的皓月,倒映在波光微动的清泉之中,银华闪烁,幽美宁静,充满诗情画意,一泓清池,一轮圆月,使“二泉映月”成为惠山的又一绝妙景致,加之民间音乐家阿炳(华彦钧)创作的如泣如诉的《二泉映月》乐曲,更使惠山二泉令人神往。
河南的百泉,位于河南辉县城西北不远处的百泉村,地处苏门山南麓。因此地泉眼众多,泉道百通,故名百泉;又因泉水自池底翻涌而出,如珍珠脱串,故又称珍珠泉。百泉聚于此地,形成百泉湖,为卫河之源。湖畔有河神庙、涌金亭、喷玉亭、灵泉亭以及邵雍祠、百泉碑等名胜古迹,给百泉增加了人文景观。因涌金、喷玉、灵泉三亭周围泉眼最多,故到此三亭观光者也最多。涌金亭于北宋时创建,屡毁屡修。亭内有苏轼《苏门山涌金亭》碑刻,据载苏东坡于宋哲宗元祐年间游百泉,陶醉于此地的泉光山色,遂挥毫泼墨,写就了《苏门山涌金亭》,其字为楷书,柔中有刚。邵雍祠是为纪念北宋哲学家邵雍所建。邵雍,共城(今辉县)人,为北宋著名哲学家,曾在苏门山长期讲学,著书立说,影响很大,故明成化年间地方官在百泉旁建了一座邵雍祠,以纪念这位文化名人。
甘肃敦煌的鸣沙山流沙围裹的怀抱中,有月牙泉。月牙泉古称沙井,俗称药泉,因呈月牙形而得名。该泉水色蔚蓝,澄澈见底,如沙海中一块晶莹的翡翠,久雨不溢,天旱不涸,沙泉共处,水光山色相映成趣,成为中国西部自然风光之一绝。史载,月牙泉、鸣沙山至今最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神奇的是,月牙泉处在茫茫的黄沙之中,可是2000多年来却在流沙恶浪中安然无恙,“泉映月而无尘”,“亘古沙不填泉,永不涸竭”,且清澈不腐。从前,人们对这种奇特的自然现象百思不得其解,只好归结为“山之神异,泉之神秘”,甚至用神话传说故事来解释这一现象。还是科学昌明的今天,我们才得以解开这千古之谜。原来,月牙泉不涸、鸣沙山山体不变,是因为独特的地形地貌,才使它永远保持着矛盾而又和谐的天然共存状态。月牙泉底下有潜流,故不干涸,且泉水处于循环交替状态,故不腐坏。之所以泉不被流沙埋没,是因为泉四面的沙山高耸,山坳随着泉的形状也呈月牙形。在这种特殊的地形下,吹进这个环山洼里的风会上旋,把月牙泉四周的流沙又吹到了四面的山脊上。这就是刮大风时人们见到风吹流沙上山坡的奇景,也是月牙泉“绵历古今,沙不填之”的奥秘。20世纪80年代以来,地方政府为了给这奇山异水增色,相继建成了月泉阁、听雷轩等楼台亭阁,供游人赏景休憩;同时疏浚泉眼,使泉水增多,栽植芦苇,使月牙泉更加生机盎然。与此同时,在鸣沙山上开辟了滑沙场,游人还可以乘骆驼翻越沙丘,徜徉在沙山泉畔。
大理蝴蝶泉在云南大理旧城北郊,点苍山的云弄峰下。泉池约两三丈见方,四周用透亮的大理石砌成护栏。泉水清澈见底,一串串银色水泡,自沙石中徐徐涌出,汩汩冒出水面,泛起片片水花。这泉水得苍山化雪之功,不仅水量稳定,水质也十分优良。泉池旁有合欢古树,横卧泉面。蝴蝶泉之所以成为有名的游览胜地,不仅是泉水甘美之故,更与泉边独具天下罕见的奇观——蝴蝶盛会有关。每年农历三四月间,云弄峰上各种奇花异草竞相开放,泉边的合欢树散发出一种淡雅的清香,诱使成千上万的蝴蝶前来聚会。这些蝴蝶大的如掌,小的如蜂,或翩舞于色彩斑斓的山茶、杜鹃等花草间,或嬉戏于游人的头顶。更有那数不清的彩蝶,从合欢树上,一只只倒挂下来,连须钩足,结成长串,一直垂到水面,阳光之下,五彩焕然,堪称奇观。尤其是旧历三月十五这一天,若遇晴朗天气,其时蝴蝶云集,且品种繁多,五彩缤纷,极为壮观。
另外,前面所提到的有天下第一、第二泉盛誉的名泉,不论是趵突泉、谷帘泉,还是玉泉、中泠泉、惠山泉,其本身都具有独特的景观价值。
许多温泉所在地也成了著名的风景名胜。如著名的承德热河温泉,位于承德避暑山庄内湖区的东北隅。湖畔立一块巨石,上刻有清道光皇帝所题“热河”二字。
这里泉水涌溢,汩汩不绝,成为中国最短之河流——热河之源。泉水流经澄湖、如意湖、上湖、下湖,自山庄南部的五孔闸流出,汇入武烈河。然而,准确地说,它只是一个泉,而非河。故现在把它正式定名为“热河泉”。热河泉是山庄湖泊的主要水源,泉流四涌,汇成碧波千顷。特别是到了寒冬季节,山庄内外冰天雪地,惟独热河温泉依然流水淙淙,云蒸霞蔚,春意盎然。清康熙皇帝在此修建“避暑山庄”,并使之成为清代的第二政治中心。现承德避暑山庄已成为中外闻名的游览胜地。“山庄以山名,而胜趣实在水”,因而湖区也就成了山庄最为优美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