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干旱给人民饮水带来困难,还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造成极大威胁。温家宝总理考察云南灾区时,将旱灾带来的危害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饮水困难、农业减产和推高物价。当前,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投入大量资金、物资、人员抗旱救灾。然而,在缓解饮水危机的同时,如何严格水资源管理、如何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深层次问题更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如果旱情持续,到5月份的时候,云南将有1/4的人口面临饮用水短缺。”云南省水利厅厅长周运龙说。截至22日,广西饮水困难人口已达219万人。
另有一项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有8.84亿人没有安全的饮用水源,每年有5万多亿立方米水体被污染,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水旱灾害事件呈突发频发并发重发趋势。据联合国预计,到2025年,世界上将有2/3的人口面临水资源短缺。
可以看到,水资源短缺已是一个世界性问题。而与世界大多数国家相比,我国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水资源形势。水利部数据显示,中国人均淡水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全国600个城市中,有400个面临长期性的水资源短缺。
“人多水少,水资源分布不均、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不仅是中国现阶段的突出水情,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需要长期应对的基本国情。”水利部部长陈雷说。
陈雷强调,解决中国日益复杂的水资源问题,必须要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此,水利部提出了做好水资源管理6个转变的工作思路:在管理理念上,要加快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 在规划思路上,要加快从开发利用优先向节约保护优先转变;在保护举措上,要加快从事后治理向事前预防转变;在开发方式上,要加快从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向合理开发、有序开发转变;在用水模式上,加快从粗放利用向高效利用转变;在管理手段上,要加快从注重行政管理向综合管理转变。
农业减产:如何转变发展方式
尽管对于干旱的原因说法不一,但旱灾造成农业减产已是不争的事实。截至22日,广西农作物受灾面积76万多公顷。据民政部门统计,截至3月23日,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5省份农作物受灾面积503.4万公顷,绝收面积111.5万公顷。温总理指出,不仅冬小麦、油菜等小春作物或者绝收、或者大幅度减产,而且春播、春种也难以进行,水稻、玉米等大春作物备耕和生产受到影响。从全国来看,农业生产形势很不乐观。在连续6年增产后,今年能不能保住1万亿斤的总产量,这确实是个考验。
照温总理的话说,我们已连续6年农业增产,农业增产政策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老天爷也帮了大忙。老天爷得帮多大忙?有数据显示,我国50%的耕地还是靠天吃饭。在这种情况下,旱灾从另一个角度对我们目前的发展方式发出了警示:农业这种沿袭千年的“望天收”耕作方式能否转变?
有专家表示,水资源的匮乏已经严重制约我国农业发展观,我们应该把发展节水型农业、生态农业作为农业发展最重要的环节。温总理也指出,西南受旱严重的地区,要通过调整结构、推广抗旱技术,化解农业生产难题。要根据不同作物的受灾程度,科学规划农业生产。要依靠科技力量改变种植结构和模式,引导群众扩大旱育秧面积和旱粮播种面积,搞好水稻、玉米等大春作物的备耕。力争做到小春损失大春补、粮食损失经济作物补、种植业损失养殖业补、农业损失非农补,努力实现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