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为鉴 |
时间: 2010年05月20日 来源:中国水文化 作者: 王孝忠 浏览次数: |
|
水,滋润大地,孕育文明。以水为鉴,我们才能如此真切地追溯到人类文明的源头。
水,化学分子式为H2O,即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结合而成的最简单的化合物,无色、无味的海体。然而就是这个最简单的化合物,却孕育着博大精深的水文化。我省编辑的《湖南水利四库图志》、《水赋》篇中就收集了历代文人写的有关水的文章作品44篇。屈原、郦道元、柳宗元、徐霞客、陶渊明、韩愈、范仲淹、王文清、余秋雨等等都有专著。近代文豪沈从文就写过《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的论著。他说:“我学会用小小脑子去思考一切,全亏得水。我对宇宙认识得深一点,也亏得水”。“从汤汤流水上,我明白了多少人事,学会了多少知识,见过了多少世界。”余秋雨游岳阳楼后写过一段精辟的文字:“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位可称之为‘贬官文化’。随之而来,许多文化遗迹也就是 贬官行迹。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爬上了心头;贬到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这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得不坏。过了一个时候,或过了一个朝代,事过境迁,连朝廷也觉得此人不错,恢复名誉。于是,人品和文品双全,传之史册,诵之后人。他们亲热过的山水亭阁,也便成了遗迹。地因人传,人因地传,两相帮衬,俱著名声。“路漫漫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中国水文明、中国水文化的结晶。
上善若水。水泉东流,日夜不休,上不竭,下不满,小为大,重为轻,圜道也。以水为鉴,映射出中国水文化的经典命题。
水中有政治。古往今来,为政之要在于把握好刚柔,宽猛之间的度。“水懦民玩”和“水德亡秦”就是说的这个道理。水中有哲学,水可以载舟,水也可以覆舟,这是家喻户晓的道理。水中有法学。法字是三点水加一个去,水者平也,公平、公正、公开,没有三点水,没有水平,法就去样了,不存在。水中有美学。可以说,离开水,就谈不上美,描写自然的美也好,描写事物的美也好,描写人群的美也好,都出于水。
湖南多水,四水一湖浩浩汤汤,源远流长。古人云:圣人之治,其枢在水。1998年,湖南大水。自此,迎来了中央治水方针和新的治水思路大调整的重要时期。时年4月1日,我被任命为湖南水利厅厅长。对水的思考赋予我更高的人生追求。
以水为鉴,我和全省12万水利人临水而思。加快水利发展,必须实现人水和谐。人类社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和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人类文明史同时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是生态制约力与人类生产力对比变化的历史。人类生产力的增长和人类文明的创造,带来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不断调整。综观人类的发展进程,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依存、开发、掠夺、和谐。对应这四个时期,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也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在原始生态制约力居于主导地位时,人类对自然主要是一种顺应、依附的关系;在原始生态制约力和人类生产力大致相当的阶段,人类进入“天人合一”的时期;在人类生产力能够明显突破原始生态的制约之后,人类开始了“以人类为中心”、“人定胜天”的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开始了利用自身所具备的生产能力,为了人类的繁衍和生活条件的改善,集中对水土资源及各种自然资源进行大规模开发利用时期。这一时期,掠夺性地开发资源,一方面对大自然造成了破坏性的灾难,另一方面也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然而,人类终究是有理性的,当这种掠夺式的发展难以为继时,人与自然的关系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也就是生态文明时期。在这一时期,人与自然之间追求和谐共处,组成一个大家庭。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继发展。水在生态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是生命之源、生存之本、生态之魂,水资源是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水利是国家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因此,走生态文明之路,实现人水和谐,保证水资源的永续利用意义十分重大,也是当今水文化研究的重大课题。
以水为鉴,我们对水而咏。进入21世纪,水利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要求,水多、水少、水脏、水土流失成为新世纪摆在水利人面前的四大难题,水利的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5.12”汶川大地震也许给水利提出了更严格的命题。水利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关系更加密切,人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对水利的要求越来越高,实现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实现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转变,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实践新的治水思路,需要我们具体的行动。围绕这几个转变,我们全省水利系统开展了大讨论、大调研,针对我省的实际,确立了全省水利发展的新思路、新理念,探索了实现几个转变的有效途径。实现几个转变,我们在全省水利系统倡导了20个理念,这就是从水资源开发看,要树立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的理念,是战略性的经济资源的理念,是公共性的社会资源的理念;从水资源的利用看,要树立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理念,水资源清洁利用的理念,水资源环境容量的理念,水资源区域平衡的理念;从水资源的治理看,要树立辩证治水的理念,多种效益(社会、经济、生态)兼顾的理念,社会化治水的理念;从水资源的配置看,要树立水资源最优利用的理念,水资源准市场调节的理念,水资源区域承载力的理念;从水资源的节约看,要树立全方位节水的理念,效益配置节水的理念,价格激励节水的理念;从水资源的保护看,要树立保持水土的理念,保护水资源人人有责的理念,保护水资源就是保护生命、文明与发展的理念。
以水为鉴,我们面水而吟。实现人水和谐,我们始终坚持了五个创新。一是思维创新。在抗洪上坚持了既治水害,又规范人类自身的活动,给洪水以出路,由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转变;在抗旱上,坚持了保证人民群众生活用水是第一位的,在这个前提下,再满足生产用水和生态用水和需要;在水利建设上,坚持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协调一致,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我们在客观环境的时代要求的变化中,自觉地抛弃那些不合时宜的做法,那些不尊重自然规律的做法。二是体制创新。我感到,体制创新是我省这几年水利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正因为坚持了这一点,我们在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上取得重大进展,水利建设管理得到全面规范,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得到逐步深化,“县乡共管,以县为主”的基层水管体制推广面积越来越大。三是机制创新。全省正在逐步建立政府公共财政资金为引导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加强了水利工程运行机制的改革,按照水利工程不同性质和分类,建立了管理现代化、岗位责任化、运行规范化的工程运行机制,特别是按照水利部提出的水权、水价、水市场理论,我们重点突出了水利工程水价形成的机制和征收机制的创新,我们持续坚持了“芙蓉杯”水利建设竞赛,形成了政府以奖代投、社会办水利的激励机制。“政策水利、生态水利、经营水利、民营水利、外资水利”应运而生。四是坚持了科技创新。在水利发展中,我们深深抓住水利科技发展促进水利事业发展的这个第一推动力,我们十分注重水利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水利科技成果的推广,伴随着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总院的升格,成功地使省水利水电工程学校升格为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一大批科研成果获得了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并在实践中得到了大量推广应用。五是作风创新。我们始终把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技术过硬、作风过硬、富有战斗力和创造力的水利队伍作为我们的一项重大战略,抓紧抓牢,保证了“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湖南水利人的精神风貌成为湖南水利的新的精髓,也是对水文化的一种诠释。
以水为鉴,我们击水而歌。在新的时代、新的年华,水利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围绕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水利发展全局,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发展后劲;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讲求效益;坚持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路子,坚持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汛抗旱并举,努力解决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土流失和水污染等问题,确保防洪安全和供水安全。强化对涉水事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妥善处理好水利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水为鉴,击水而歌,我觉得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就是对水文化的研究。水文化,像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尼罗河、印度河、恒河、长江、黄河一样,浩瀚壮观,奔腾不息。我们的研究也应该是广泛深入,突出特色,赋予可持续发展水利、现代水利更新、更美、更完整的内容。
编辑:易慧君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