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条件的严酷已使西北的水资源问题异常严峻,而人为因素更加剧了这一矛盾的激化。程国栋指出,由人为因素导致的西北干旱区水资源主要问题,一是高耗水、低产出,二是过量无节制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引发了西北内陆河流域下游生态的持续恶化。
据了解,中国单位水量食品平均产出仅为0.8千克/立方米,相比以色列高达2千克/立方米的单位水量食品平均产出,仅此一例就可见我们在水资源利用上成效一般。而中国农业耗水又占了全部水资源的80%~90%,西北地区尤为突出。程国栋说,从西北地区农牧业主要经济指标与全国的比较来看,西北地区占有全国18%的耕地、19%的水资源,除生产了全国31%的棉花外,其他农产品的份额都较低,如仅生产了全国8.8%的粮食和6.7%的肉类等,西北干旱区水资源高耗水、低产出现象非常明显。同时伴随着西北干旱区人口、耕地面积、灌溉面积、粮食产量的不断增加,有限的水资源和持续增加的需水量之间的供求矛盾,越来越成为西部地区的发展瓶颈。
另一个人为因素——西北地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的不断提高,造成了内陆河流域下游生态的持续恶化。程国栋痛惜地称之为“不同的流域产生着相同的故事”。据有关数据显示,本世纪初全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供水量与水资源总量的比值)为20%,但石洋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达154%、黑河流域达112%、河西走廊达92%、塔里木河达79%、准噶尔盆地达80%,就其西北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的平均值也已达到52.5%,超出国际标准12.5个百分点。
无节制开发利用水资源,势必会影响生态环境。程国栋指出,目前我国90%的沙漠化土地在西北、内陆湖泊面积近50年减少57%、近30年冰储量减少约15%。他预测,到本世纪中叶,西北干旱区缺水将达到220亿立方米。
为此,国家已投入近400亿元在干旱区进行生态建设和水源保护,如在黑河流域投资48亿元、石洋河流域投资45亿元、塔里木河流域投资108亿元、三江源投资75亿元、青海湖流域投资55亿元、甘南黄河源区投资46亿元等,用以遏制生态退化趋势,恢复水资源涵养功能,并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和水资源管理。
在谈到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对策时,程国栋建议:一是要开源,通过工程调水、空中水资源、凝结水、地下水、绿水、边缘水和虚拟水等方式,开发西北干旱区水资源。
二是要节流,加强节水管理系统建设,由追求单产到追求单方水的生产力,合理开发利用水源,注重生物节水的研发。调整产业结构,调整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三元结构的比例,用有限的水资源着力发展特色农业和草畜业。推动社会化管理,利用财务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实施水资源管理,建立政府宏观调控、流域民主协商、准市场运作和用水户参与管理的运行模式,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使流域尺度上的单方水产出实现零增长或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