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绿色消息】(文/彭晓明)9月13日,由中国环境意识项目组织,北京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承办的《中国公众环境素质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报告》在北京对外发布。根据该报告显示,随着中国环保事业进一步发展,中国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环境素质显著提高。
搜狐绿色作为中国环境意识项目的长期支持方出席了发布会,以下是搜狐绿色记者现场提问实录:
搜狐绿色:根据人民日报2002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排在全部社会问题的第10名。如今8年过去了,有无新近调查显示公主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度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受关注的环境问题依次是哪些?气候变化、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等问题之间有一个怎样的顺序?
专家:根据我们的调查,公众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是逐年上升的。2007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排名在前四位,上升的幅度很大。但是各种环境问题根据每年时下社会问题的变化,热度排序也会不一样,如果单比较绝对值就不够科学,但是肯定都是逐年提高的。以今年为例自然灾害和污染问题排位就比较高。
搜狐绿色:中国环境意识项目数据有一部分是来源于在搜狐绿色频道发放的调查问卷,请问从结果上看,相比其他社会群体,网民的环境意识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呢?
专家:和其他群体构成相比较,网民的素质更高,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占有相当比例,其环保意识在整个社会群体里是位于前列。与入户调查获得的数据相比,其环境素质和环保意识都表现得更为强烈。
《中国公众环境素质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报告》作为中国环境意识项目的重要内容和成果,历时一年,主要开展了两方面的研究工作:一是从社会学角度提出了环境素质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建构。在阐释环境素质基本理论时,《报告》系统地研究了国内外相关资料,历史地总结了近20年我国环境意识研究的经验;二是从方法学角度,建立了中国公众环境素质评估指标体系。把环境知识、环境理念、环境态度、环保行为四项设计为一级指标。为了检验和校正其信度和效度,研究人员进行了小样本量的环境素质测评调查与分析。《报告》一共分为五大部分。
此外,《报告》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了四点政策建议。一是组织开展一次环境素质调查,进一步完善和确立中国公众环境素质指标评估体系;二是建立政府主导的、服务于实际工作的、定期的持续环境素质调查制度;三是在环境宣传教育活动中,规范使用“公众环境素质”的概念;四是适时地制定并颁行《中国公众环境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今年是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攻坚年,也是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一年,但同时也是突发性环境事件引发社会公众舆论较大关注的一年。而公众环境意识的觉醒和环境素质的提高,是环境保护的基础和动力。在此背景之下,“中国公众环境素质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旨在通过对国内外环境素质理论研究的梳理和实践经验的借鉴,建立起适合我国环境保护现状的公众环境素质的评估指标体系,为持续开展公众环境素质调查和长期跟踪公众环境素质状况,为进一步改善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提供科学基础。
当日在京还举行了中国环境意识项目成果总结交流会,会上中国环境意识项目评选出的23个优秀地方子项目和5个优秀全国项目均展示了他们项目的成果,各地项目负责人还针对“如何开发创新环保宣教活动”和“如何结合地方特点开展环保宣教活动”两个主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和交流。
中国环境意识项目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环境保护部、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共同发起,旨在传播环境知识,提高公众环境意识,改变公众行为。项目于2006年正式启动,由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中心负责执行和实施,并得到挪威政府和安赛乐米塔尔公司的赞助。项目宗旨是通过环境知识的传播,提高公众环境意识,进而转变人们旧的生活习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
中国环境意识项目自2006年12月启动以来,在全国范围内针对青年人、城市和农村居民举办了一系列有影响的宣传教育活动,包括制作播放公益广告和电视片、举办有关演出、展览、专题培训及推出环保亲善大使等,充分发挥全国宣教资源和网络优势,在全国各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以气候变化、节能减排、绿色奥运、新能源等国际热点问题和国家重点环保工作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推广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据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中心主任兼中国环境意识项目国家主任焦志延介绍,四年来,中国环境意识项目共开展了23项国家级活动,46项地方性活动,11项媒体活动,以及18项培训活动,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极大提高了全国公众的环境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