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16日讯 近日,黑龙江省评出2010年环保十大新闻,2010年作为“十一五”的最后一年,经过环保部门的努力,黑龙江省整体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鲟鱼鳌花再现松花江
目前,松花江流域水污染治理效果显著,水质明显改善,松花江干流水质由轻度污染改善为良好,松花江出境同江断面水质达到Ⅲ类水体要求,主要污染物高锰酸盐指数达标率达到90.4%,局部江段可以满足珍贵鱼类繁衍,鲟鱼和鳌花等稀有鱼类再现松花江中,东方白鹳等珍贵水禽在松花江入黑龙江口稳定栖息。
建89座污水处理厂
到2010年底,全省列入《松花江水污染防治(2006-2010年)规划》的116个项目全部建成,完成情况在国内所有重点流域中名列第一。“十一五”期间,全省开工建设89座污水处理厂,总处理规模近300万吨/日,城镇污水处理率提高到60%。
主要污染物减排达标
目前,全省电力企业烟气脱硫设施已全部改造完毕,建成脱硫设施的装机容量近1000万千瓦,二氧化硫减排管理更加规范化。2010年,全省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减排目标均超额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
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哈尔滨市磨盘山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出台,目前,哈尔滨市使用磨盘山水源地,让全市人民彻底告别百年来单纯依靠松花江水和地下井水的历史。去年以来,开展饮用水源基础环境调查,划分饮用水源保护区,开展饮用水源环境保护专项行动。13个省辖城市中有11个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到国家Ⅲ类标准,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有效处置吉林化工桶事件
7月28日,吉林省松花江上游五里河、温德河暴发山洪,永吉县两家化工企业7138只化学品原辅料桶冲入松花江,给水环境安全造成重大隐患。事件发生后,经相关部门科学部署,筑起抵御污染防线。省环保厅水质监测部门准确、及时发布水质数据,为政府决策和保障人民群众水质安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及时信息。
自然保护区完整体系基本建成
11月19日,小北湖、友好、多布库尔和绰纳河4个保护区通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评审。全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达到2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达到77个,全省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201个,总面积达到638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4%,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形成了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自然保护区体系。
建应急联动工作机制
4月30日,省环境监察局举行挂牌仪式,通过在全省开展“寒剑行动”、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等系列专项行动,依法查处环境问题企业2578多家,行政处罚71家、限期整改1194家、限期(停产)治理794家、关停取缔519家。省环境保护厅与省安监局签署《应急联动协调机制协议》,建立部门间的应急联动工作机制。对松花江流域三大风险源提出消除环境隐患的根本性措施,佳木斯黑龙农药化工被关停。
“三沟一河”污水全截流
哈尔滨市政府成立环保委员会。5月14日,哈尔滨市环境保护工作委员会成立,成员涵盖66个相关单位,把“三沟一河”(何家沟、信义沟、马家沟、阿什河)治理等环境民生内容作为重要工作职责。目前,“三沟一河”4座污水处理厂建成,截污管线铺设43.9公里,污水实现全线截流。
环评开辟“绿色通道”
重点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通过采取技术评估和行政审查一体化、联合会商、适当简化评估程序等措施,对符合国家和省拉动内需重点投资方向、满足环保准入条件的重点项目,特别是民生工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等项目,开辟了环评审批“绿色通道”。服务“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建设的大项目全部得到了审批。122个重大产业项目完成环评审批115个,占项目总数的94.3%。省政府对接会60余个大项目,除违反政策项目外均通过环评审批。47个符合国家拉动内需重点投资方向、满足产业政策的重点项目5个工作日内办结。
中俄环保合作监测松花江水质
5月3日,俄方与省环境保护厅签署了《黑龙江省环境保护厅(中国)与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自然资源部(俄罗斯)工作会谈纪要》。目前,中俄环保合作进入深层次、多领域、全方位的合作阶段,中俄跨界水体水质联合监测变成例行监测,频次由过去的3次增加到4次,是中俄环保领域合作中进展最快的方面。
编辑:周子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