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 页 | 好水地图 | 饮水知识 | 专家说水 | 水闻趣事 | 水文化 | 饮水问答 | 水与养生 | 精品展示 | 期刊
  饮用水产业委员会欢迎您入会!     本站访问量:
当前位置:饮用水世界 >> 环境保护 >> 浏览文章
我国环境激素问题严重却仍没有引起重视
时间: 2011年11月04日  来源:财新网  作者: 崔筝  浏览次数:

在中国,环境激素无处不在,无孔不入,令人无可逃遁

很多人不知道,相比50年前,中国男性精子密度从每毫升1.03亿个,降至4000万至6000万个;中国妇女乳腺癌发病率每年上升3%,近十年来发病率增加了近40%。大量医务人员和学者怀疑这与环境激素相关。

所谓环境激素,是指不易分解的化学合成内分泌干扰物质,因为其结构方式和天然激素相似,经由食物链进入人体后,可代替或干扰原有激素作用。环境激素会影响生物体机能,并可以经由胎盘和母乳传给子代,影响其生长发育、行为、智能以及免疫系统。

环境激素问题在当下中国已十分严重。从江河湖海到小沟小溪,饮用水源地甚至部分地下水,水中的鱼,城市中的空气,农村相当数量的土壤,到相当数量的品牌服装,环境激素无处不在。可以说,在每个人的衣食住行用中间,环境激素已无孔不入,谁也无可逃遁。

更可怕的则是无知——中国科学界对环境激素并无太多的专门研究。

在政府层面,70余种世界范围较认可的环境激素,环保部门多作为普通污染物质管理,而对其作为人体内分泌干扰物的特质,则基本忽略。

健康杀手

尽管多数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环境激素问题非常严重,但几乎没有学者能够量化中国环境激素在水、土壤、空气以及人们衣食住行中的现状。

大量医学论文显示,中国目前每八对夫妻就有一对不育不孕,而1984年此比例还不到5%,20几年间上升1倍多。

此外,中国卫生部门虽否认中国存在儿童性发育提前现象,但不少临床医生却撰文认为中国近年来性早熟发病率显著升高,已成为目前最为常见的小儿内分泌疾病之一。例如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儿科乔丽丽医生就称,文献显示目前性早熟发病率大概是十万分之一千。按照这个比例,上海300万儿童中,有3万儿童性早熟。

上述现象,虽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但多数学者和医生怀疑,这一切与环境激素有关。

约翰·彼得森·迈尔斯(John Peterson Myres),美国动物学博士,曾撰写过一本名为《被偷走的未来》的畅销环保书,该书中文版于2000年登陆中国。2011年10月23日,迈尔斯再次来到中国参加再版发行读者见面会。

迈尔斯告诉财新《新世纪》,他的书在15年前即1996年出版的时候,对全球公众而言,环境激素也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尽管早在20世纪50年代前后,鸟类学家就在美国西北部观察到,雄性秃头鹰对交配失去了兴趣;而在英国,狩猎爱好者们青睐的猎物水獭的数量急剧减少。其实1991年前后,科学家们才开始提出“内分泌干扰物”的概念,才为散落各地的谜题找到答案。

人类引为骄傲的科技文明,已创造了1000余万种各类化学合成物,且每年还在以10万种的速度增加,这些物质中,有约70种被美国环境保护署列为内分泌干扰性的化学物质,对人体有类似激素的作用。它们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后,会代替和干扰原有激素作用,包括生长激素、性激素以及代谢功能。

这70余种化学物质因此被称为人体内分泌干扰物,也被统称为环境激素。

不少种环境激素已在中国人生活中臭名昭著。如垃圾焚烧产生的二噁英、“精子杀手”壬基酚、搅乱了台湾饮料市场的邻二甲苯酸酯、被禁止在奶瓶中使用的双酚A等。四种重金属激素则因为中国近年频发的砷中毒、血铅、镉米、汞中毒等事件,为人共愤。

中国危机

多年关注环境激素问题的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朱毅说,就如同深刻影响了世界的气候变化一样,在全球化的今天,环境激素并非源自某一国,其影响也并不仅仅局限于原产地。

在中国,虽然双酚A、二噁英等因为公共环境事件,在近年才进入人们视野,但其影响早已悄然存在了几十年。

北大城市与环境学院的邵兵和胡建英等学者,2011年对嘉陵江和长江重庆段河流的壬基酚检测发现:4月河流水样中壬基酚的浓度范围为每升0.02至1.12微克,7月为每升1.55至6.85微克。

在主要水体中发现环境激素并非孤例,各地研究者曾经在珠江干流的六个水样中检出有21种有机氯农药,在北京附近官厅水库的水中检测到阿特拉津,在杭州市地面水曾检测出十种多环芳烃和苯芘。在广东的大亚湾次表层水中,也曾测得多氯联苯和滴滴涕。

即便在各大城市的水源地和居民自来水中,也多次发现环境激素。一项于2000年进行的对全国38家自来水公司水源的检测中,结果发现原水中镉的最大值为每升0.017毫克,出厂水最大值为每升0.012毫克;原水中铅的最大浓度为每升0.068毫克,出厂水最大浓度值为每升0.048毫克,分别都超出世界卫生组织及建设部“城市供水水质标准”的限值。

北大张剑波的相关论文显示,北方某水厂曾检出丁基锡、二丁基锡。很多城市饮用水中均含有六六六和滴滴涕。

朱毅称,水只是环境激素进入人体的其中一个途径,此外还有土壤、大气、食品等。总之,人的吃穿住行用,所有渠道都可能接触环境激素,它们最终通过食物链聚集到人体。

2011年10月下旬,环保部正式向外公布数字称,中国18亿亩耕地中有1.5亿亩被污染。土壤学者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土地污染物主要是镉、铅、砷、汞等重金属,而它们恰是环境激素。

环保组织“绿色和平”2010年发布两份关于环境激素的报告,其中一份称长江鱼类体内发现壬基酚等环境激素。

2003年,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上海市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在上海及周边杭州湾、运河内的鱼类、虾、蟹及河蚌体内,都检出塑化剂PAEs。复旦大学认为,与周围水环境中的含量相比,相关环境激素从水到水生物的过程中,被生物放大了10至9000 倍不等。朱毅从食品角度提醒,虾蟹贝等海产品,目前已是环境激素富集的重灾地。

“绿色和平”另一份报告称,他们在中国十几个品牌服装中发现了壬基酚聚氧乙烯醚,该物质在环境中很容易分解为壬基酚。

救赎未来

环境激素已成为全球环境公害,虽然人类对其研究尚处初级阶段,但西方发达国家已普遍走向救赎之路。

美国环境保护署专门列出70余种内分泌干扰性化学物质,由此有针对性地对各种物质展开研究,并设立了针对环境激素的国家风险管理研究实验室,调查环境激素的可能来源,着重于废水处理,饮用水处理和污染防控等工作。

对于部分危害较大的环境激素,西方各国已开始着手立法管制其生产和使用。例如壬基酚和辛基酚,在欧盟水框架指令中,两者被列为优先有害物质,这意味着在2020年之前,欧盟成员国将最终完全停止向环境中排放壬基酚。

比较而言,中国的重视明显不足。中国的壬基酚产量在1995年约为4万吨,约占世界年产量的10%,到2003年已超过9万吨,已占到了世界年产量的26%。目前,中国尚未对壬基酚和辛基酚的生产、使用和排放进行严格管理。

张剑波2005年即撰文指出,在中国,环境激素已对居民和动植物健康构成威胁,总量还在持续增加,但研究却远远不够,尤其在环境激素的识别、检测,以及毒性和危害性等方面。此外,国家缺乏有力的防控措施和相关政策。

多位学者接受财新《新世纪》记者采访时认同张剑波的看法,认为当下与2005年没有太大的差别。

多位相关学者证实,中国政府部门迄今并未列出环境激素名录,对西方列入环境激素的化学物质,绝大多数是作为普遍化学污染物进行管理,即只规定各类工厂对外排放的允许量。

一位不愿具名的环境学者认为,将相关物质视为普通污染物,与视为环境激素,结果会大相径庭,污染物一般在人体内累积到一定程度才会导致健康问题,而环境激素则是很少的量就会产生大的健康问题。视为环境激素,显然要制定比污染物更严格的排放标准才行。

朱毅指出,目前国内对于环境激素的研究仅限于检测含量层面的科学研究,尚未达到流行病学的高度。

数位中国疾病控制系统的人士则向财新《新世纪》记者证实,中国疾病系统缺乏对环境激素的长期跟踪研究,受制于项目年限较短、科研经费少以及实验室条件差等因素,所作研究均在较低层次。

多位受访学者认为,中国应直面环境激素问题,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对国内现状和危害开展全面调查,作出科学评价,最终制定环境激素控制政策。

财新《新世纪》实习记者李红对此文亦有贡献

 

 

编辑:周子榆


上一篇:《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正式发布 下一篇文章:中国汞污染治理势在必行
好水之旅 >>更多
 
饮水问答 >>更多
清晨起床第一杯水怎么喝 喝错(08-03)
人民网——发黑的自来水你敢(08-03)
媒体调查净水器乱象:2800元净(07-07)
净水器净水吗?(03-27)
净水器市场 记者深入四川采访(07-18)
如何防治重金属进入人体?(05-03)
孩子不爱喝水怎么办(04-02)
市面上能看到的净水机品牌,(03-15)
水与养生 >>更多
喝水是第一养生法(03-29)
春季不同类型皮肤护理方法全(03-29)
肥胖像流感,亲友之间能传染(02-06)
这些杯子喝水伤肝肾 你家肯定(09-04)
那些人夏天不能喝冷饮(08-03)
果汁营养能代替水和水果吗(07-07)
喝1种水易引发肝癌(07-07)
哪种茶水最易致癌 你中招了吗(05-03)
其它企业网站 • 201504    • 201503    • 201501    • 201404    • 201403    • 201402    • 201401    • 201304    • 201303    • 201302    • 201301    • 201204    • 201203    • 201202    • 201201    • 201104    • 201103    • 201102    • 2011年中国饮用水高层论坛论文集    • 2010年中国饮用水高层论坛论文集     >>更多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水文信息网东方水处理网水网国际瓶装水协会国际水协会
水信息网中国水星中国水工业信息网中国矿泉水网中国环境界中国环保网
慧聪水工业网水业专家网中国水文化中国水网美国EPA世界卫生组织
北京公众 | 关于我们 | 旅游业务 | 杂志业务 | 技术咨询 | 好水地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南滨河路23号立恒名苑2号楼1805室 邮编:100055
饮用水世界网站版权所有
饮用水世界 公众健康饮用水研究所主办
1024*768分辨率,16位以上颜色,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京ICP备090245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