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2011年中华环保民间组织可持续发展年会”在广州召开,国家环境保护部总工程师万本太在会上透露,目前我国环境污染仍然严重,26%的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20%的水质为劣Ⅴ类,还有约10%的耕地面积重金属超标。(11月7日《广州日报》)
空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壤污染简称“三污”,使人几乎到了无处可逃的地步,这些污染都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污染情况究竟有多么严重,由于透明度不够,相关标准太低,所以真实的污染情况还或多或少表现为一个谜。从不同机构公布的数据“打架”现象来看,“三污”实际情况可能要比公布的数据严重。
《法制日报》今年年初报道,民间环保机构发布的评价报告显示:国内城市的空气质量信息公开仍处于初级水平,平均得分仅为22.65分;作为全球遭受细颗粒物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中国无一城市正式发布相关数据。显然,不仅仅是城市空气质量透明度很低,水源、土壤质量透明度同样不高。
污染关系民生,当前治理污染需在两方面下“狠”功夫:其一,下决心改善环境污染。尽管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可淘汰一批污染企业,有利于改善环境质量,但我们要看到,这是一个曲折的过程,不会一帆风顺。而且,很多地方政府为了GDP还在充当污染肇事者的保护伞,这是治理“三污”面临的第一道难题。
其二,环境质量要与“乌纱帽”真正挂钩。尽管环保部定期发布重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状况,但公布这样的“黑名单”并没有起到实质约束作用。根本原因就在于,环境质量没有与官员政绩考核完全挂钩。目前像河北省这样打出不摘“黑帽”就摘“官帽”重拳的仍然不多。
编辑:周子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