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情况”作为采访重点,列在宣传报道的首要位置,在三晋环保行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省人大常委会城建环保工委副主任、三晋环保行记者团团长汤俊权说,让人民群众喝上安全的“放心水”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对个别地方疏于监管、推诿扯皮、包庇污染企业的行为,记者团要刨根问底,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进而督促各级政府严格依法行政,强化水源地保护,改善水环境质量,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汾河源头清波荡漾
作为三晋的母亲河,汾河源头的水质一直备受关注。
汾河源头水是宁武县近10万居民的主要饮用水水源地,流经静乐县、娄烦县注入汾河水库后,也是省城上百万市民的生活和生产水源。
“汾河源头2008年被省政府划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以来,宁武县坚持保护和治理并举,全力推进生态建设和治污保水工作,确保汾河源头的水量止降复升和水质安全。”宁武县副县长田贺玉说,“全县原有270多座煤矿,为确保汾河水质,宁武县大力压减煤矿数量,目前保留仅30座。在汾河两岸设立了煤炭禁采区,也不许在水源保护区内放牧和开采地下水,汾河源头水质得到了有效保护。”
田贺玉介绍,宁武县在2007年和2009年建成了东寨镇和县城2座生活污水处理厂,目前出水水质均稳定达标。连续5年投资5000万元,植树5.2万亩,为汾河源头构筑了一道绿色安全屏障。
取缔落后绝不手软
省环保厅厅长刘向东告诉记者,我省从2006年开展了饮用水水源地规划编制,并于2007年4月全面启动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工作。去年底,全省共划定县级以上水源地205个,乡镇饮用水源地812个。
刘向东说,为确保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我省组织开展了饮用水水源地污染源集中整治专项执法行动,共出动执法人员近2000人次,取缔一级保护区内排污企业29个,拆除排污设施37台(套)。
但记者在采访时看到,水源地保护带来的耕地占用、植被恢复、移民搬迁、养殖场管理等问题,与划界立标、取缔关停落后企业工作相比,解决起来显然要艰巨得多。
有的水源地没有设立标识牌。昔阳县杨家坡水库作为大寨镇、三都乡25个村1.67万人的生产生活水源地,没有按要求设立明显的水源地标识牌,一级保护区范围内废弃矿井取缔后未及时拆除和恢复地貌,水库附近汇水范围内存在村庄和农业活动。
有的水源地与污水暗涵一墙之隔。柳林泉是柳林县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但县城排污暗涵与柳林泉仅一墙之隔,如果发生污水泄漏,或河水水质恶化,都将影响柳林泉饮用水水质。
有的水源地与庄稼地“零距离”。沁水县大坪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范围内有食用菌种植基地,原有养鸡场未拆除,主水源取水处处在大片庄稼的包围之中。忻州市忻府区牧马河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范围内也有大片农田,且有建筑及生活垃圾沿河堆弃。
上下联动治理污染
针对采访中发现的问题,汤俊权说,地方各级政府一定要认真落实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管理规定,禁止在一级保护区内新(改、扩)建与供水设施及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禁止在二级保护区内新(改、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已建成的,要责令拆除或者关闭。
汤俊权建议,要加快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村镇的生活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积极开展水源地周边生态农业建设和退耕还林还草,进一步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保持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让城乡居民吃上“放心水”。
刘向东说,提升水环境质量是“十二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强化和延伸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是水环境质量改善的重中之重,省环保厅已经对此做了详尽的安排和部署。
主要做法是,未来几年,要大力实施重点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在汾河、丹河、滹沱河、涑水河、桑干河5大流域范围内的9个市、54个县(市、区)开展流域环境综合整治。
实施汾河流域水质提升工程,细化水质改善目标,强化跨界断面考核奖惩,修改完善跨界断面水质考核生态补偿办法,按照每月水质实际监测浓度和目标值实施扣缴或奖励生态补偿金。
优化地表水断面监测网络,组织有关专家及专业技术人员对全省地表水环境监测网络进行优化,并增加水质监测指标、加大监测频次,完善重点流域工业源自动监控,更加全面、客观地反映我省地表水环境质量和变化规律。
编辑:周子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