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国务院常务会议 抗旱
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全国抗旱规划》,强调提高全民节水意识,科学配置水资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期盼已久的 《全国抗旱规划》在11月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讨论并终获通过。
《全国抗旱规划》提出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目标:到2015年,以提高严重受旱县和主要受旱县综合抗旱能力为重点,显著改善因旱人畜饮水困难情况。到2020年,严重受旱县、主要受旱县干旱期间的饮水安全和商品粮基地、基本口粮田的基本用水需求得到较高程度保障,全国综合抗旱能力明显提高,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规划提出的五年期和十年期目标,都是近年来我国针对频发旱灾采取的应对方法所重点予以解决的。”11月2日晚间,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减灾研究所副所长、旱灾及对策研究室主任吕娟,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吕娟说,当前我国频繁发生的旱灾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一旦发生旱灾就必然出现人畜饮水困难和农田生产无水可用的局面。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和经济社会用水大量增加影响,我国干旱灾害呈现频次增加、范围扩大的趋势。目前全国60%以上的县区为易旱地区,658个城市中有110个严重缺水,抗旱减灾任务艰巨繁重。
吕娟告诉本报记者,针对这一客观现实,国家出台相应规划对抗旱减灾的任务目标予以明确,可以有效地规划和统筹今后的抗旱工作,让易发生旱情的地区未雨绸缪,及时采取措施应对可能发生的旱情。
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逢焕成11月2日晚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与今年一号文件与水利的布局相呼应,本次规划重点强调了水利设施在抗旱减灾中的重要作用,因此,科学有效地管理水资源,加强抗旱工程建设,是各级政府抗旱减灾工作的当务之急。
尽管经过多年大规模水利建设,我国抵御旱灾能力稳步提升,但总体抗旱能力仍然偏低。如何科学调度管理水资源,加强抗旱工程建设,推行节约用水的生产生活方式?本次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三者并举”,并强调要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加快建设抗旱减灾体系,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全国抗旱规划》明确了下一阶段的工作目标,并重点部署了今后一段时间要做好的五项工作,包括科学配置水资源,全面提高水利工程体系的抗旱能力;因地制宜建设农村、乡镇和城市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覆盖全国的旱情监测预警站网;加强抗旱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等。
在吕娟看来,科学配置水资源,直接针对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现状,通过完善大力投入水利设施,形成可以有效发挥作用的水利工程体系是抗旱减灾中的重点。建立覆盖城市、乡镇和农村的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可以提升旱情发生时的应急减灾能力。而对旱情的监控和指挥调度系统的建立都是应对旱灾的必要支撑。
会议强调“加强抗旱减灾基础研究及新技术应用”,吕娟认为,意在探索我国在当前应对旱灾的技术基础上,不断汲取国际先进经验提升我国抗旱减灾科技水平。
除强调重点做好上述工作外,本次会议还强调,抗旱的根本出路在节水。要提高全民节水意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体内容包括,因地制宜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设备,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努力减少水资源消耗,加大防治水污染工作力度。
同时,会议强调要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充分运用价格等经济杠杆,引导节约用水,严格控制高耗水项目,鼓励发展低耗水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强城乡生活用水管理,加快更新改造供水管网,研制推广节水型用水器具、计量仪表。充分利用雨洪资源,扩大利用再生水。
逢焕成向本报记者分析,应对旱情和减少旱灾,确保人畜饮水和农田用水得到保证的关键在于水源,而对水源的保护则是确保相关水利设施特别是农田水利发挥作用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雨季蓄水、旱季用水,进而确保应急备用水资源的关键时刻发挥保障作用。在此基础上,推广节水灌溉、农田节水可以大大减少干旱地区农田生产对水资源的过度依赖,同时对雨洪资源、再生水做到充分利用,也将大大强化各地区抗旱减灾的能力。
逢焕成说,加强全社会对水资源重要性的认识,构建节水型社会也是刻不容缓。近年来频发的旱灾大大加重了人畜饮用水危机,特别是在全国普遍出现的地下水位下降、水资源告急的态势已经不允许我们过度浪费水资源从事工农业生产,因此,节水技术与节水观念应该同时予以强化,这样实现规划中的相关目标还是有可能的。
编辑:周子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