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新30年的第一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是深圳大运年,也是中央一号文件首次聚焦水利,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关键之年。昨日,记者从全市人居环境和城市管理工作会议上获悉,去年全市水务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积极践行创造深圳质量的发展战略,实现了水务工作“十二五”良好开局。“双迎”工作、水源供水保障、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河流水环境治理、城市防灾减灾、节水型城市创建六个方面均取得了新的成绩。其中,全市原水供应总量达到19.5亿立方米,主要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连续3年100%,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23.5万吨/日,总有效处理能力突破400万吨/日,万元GDP水耗降至18.7立方米,继续领跑全国,并获评国家节水型城市。
水务“双迎”工作创出新佳绩
水源供水保障能力有了新提高
2011年是我市举办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查的重要时刻。全市水务系统在“双迎”行动中创出新佳绩,加快推进了35项在建治河治污工程,实施了25项投资少、见效快的水环境提升项目,开展了9项管理提升行动,进行了500多次各类应急演练。大运会期间直至现在,全市水环境明显改善,达到近10年来的最优水平,福田河、大沙河、龙岗河干流等河道成为展示城市建设成就的重要窗口和“办赛事、惠民生”的重要载体;大运水源供水保障安全有力,未发生一起供水安全事故;大运三防、水务安全反恐形势平稳有序,实现“零事故、零伤亡、零损失”。水务“迎大运”工作取得的优异成绩,助力深圳大运会实现了“不一样的精彩”。
水源供水保障能力也有了进一步提高。2011年由于天气异常,我市全年降雨量较多年累计平均值偏少近四成。在困难形势下,全市原水供应总量达到19.5亿立方米,创历史新高,高效保证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积极推进一级水源保护区封闭管理,加强水源保护,供水水质综合达标率保持在99.5%以上,主要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连续3年100%;东江三期、西江引水,公明、清林径水库,盐田支线等项目按计划推进;梅林一村优质饮用水入户试点以及广东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荣关注的大磡、麻磡、白芒三村抄表到户工作也取得了积极进展。
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
河流水环境呈现新面貌
2011年,我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新突破。全年我市完成了13座污水处理厂的新改扩建,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23.5万吨/日,增量接近过去30年历史存量的一半,污水集中处理能力突破400万吨/日大关,位居全国第三,基本满足了污水处理规模要求。特别是建设在地下的布吉厂的投产,为彻底整治深圳河奠定了胜局。此外,还完成了22项污水管道工程,减少污水直排河道120万吨/日,初步形成污水收集骨干框架;完成福永、寮坑两污泥处理项目的扩容升级,初步解决了全市污泥出路问题。
在污水处理系统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我市河流水环境也日益呈现崭新面貌。去年,我市启动了河道管理范围勘定工作,明晰涉河建设项目行政许可流程,河道管理职能发挥更加充分有效。除布吉河外,原特区内河流得到了彻底整治,“防洪排涝、水质改善、景观提升”三位一体的河流综合治理成效凸显,排洪河、福田河、新洲河、大沙河等河道成为城市景观的新亮点。原特区外的龙岗河(一期)也得到彻底整治,达到了水清、岸绿、景美的要求。机制上,完成了原特区外四大河流干流管养维护招标并制定相关考评办法,对河道管养实行月检查、季考核和年考评,全市河道维护管养质量明显提高,长期困扰深圳的河道维护管养问题也有了新突破,采用购买服务方式实现精细化管理。
城市防灾减灾取得新进展
节水型城市创建迎来新收获
2011年,我市城市防灾减灾取得新进展。水务部门严格落实三防责任,将隐患排查贯穿工作全过程,组织完成防洪隐患排查整改1250宗,消除内涝点50余个,清疏雨污管渠248公里,启动防洪防风应急响应4次,转移危险地带群众3万多人次,有效应对了“5·22”、“6·11”等暴雨和“海马”、“洛坦”等台风考验,全市汛期未出现严重险情,未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全年城市防洪度汛安全平稳。抗旱方面,提前研判全年天气形势,科学开展水源调度,实施宝安西北部、光明等片区抗旱保供水工程,实施飞机增雨作业21架次,增加水库蓄水8000万方,在降雨较常年偏少近四成的情况下,保障了全市旱季供水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