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不缺水,但应节水。”1月12日下午,湖南省政协常委、湘潭市政协副主席、民进湘潭市委主委、湘潭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教授马石城做客红网“两会”嘉宾访谈室,呼吁坚持“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在湖南建设节水型社会。
马石城表示,节水不仅是要大家少用水,而是要认清水是宝贵而有限的资源,应当高效、可持续利用。
说节水:缺的并不是水而是用水的效率
为何在“三湘四水”的湖南也要倡导节水?马石城称湖南不缺水,但缺乏用水的效率。
马石城说,湖南的水资源居全国第六,人均水资源为2500立方米。然而水资源利用率相对较低,只有19.3%,人均年用水量大概460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量站了总用水量的60%,工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30%,居民生活用水量只占总用水量的10%,从居民用水的角度来讲,湖南已是一个节水型社会,但从工农业用水量来看就算得上水资源浪费了。
而在缺水的发达国家以色列,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两百多立方米,不到湖南的十分之一,但生产总值和人均年用水量和湖南差不多(注:以色列的人均消耗水量大于人均拥有量)。所以湖南缺的不是水,而是缺对水的高效、可持续利用。因此湖南更应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建立严格的节水型社会。
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反映在在宏观上就是水资源的管理机制。马石城认为湖南要建设节水型社会,最需要改进的就是水资源管理机制。
由于缺乏水资源开发的协调机制,导致了水资源的开发随意性大。湖南曾上马大批的小水电及高耗水企业,对水资源的浪费污染相当严重,可谓是遗患至今。
而传统体制下省市县三级管水,环保、流域、航道等部门各司其职,水资源管理存在着条块分割、多龙治水等弊病。马石城认为关键是要建立一体化管理机制,将现在分散在各个部门的水资源管理职能统一起来,形成省市县三级这样垂直的管理体系,以协调管理水资源。
同时,水作为一种有经济价值的资源,需要有相应的利益机制来协调各方。例如,在涵养水源的生态建设上,往往上游地区保护生态影响经济发展,下游发达地方享受上游生态保护的成果却不必支付相应成本,这种“穷帮富”的局面自然让上游地区动力不足。
谈“两型”:水是资源,也是环境
马石城称,在传统观念中,似乎水是可轻松获得的,以至于大家往往忽略了水既是经济资源,更是必须的生存资源,比矿产、资源等资源更为重要。
马石城认为提倡节水型社会,就是大力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建设。
随着湖南经济进一步发展,预计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将随之提高。水资源总量受自然因素很难变化,而用水量却水涨船高。如果不现在就重视水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可能未来水资源将对湖南经济发展、和两型社会建设出现限制性的门槛。
同时水也是环境的重要载体,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治污就得治水。湖南人均拥有2500立方米的水资源,可根据省内各流域断面的观测数据,湖南约有50%的水体已被不同程度的污染。
论旱情:不拿枯水来“吓人”
虽然大力倡导节水,但马石城更反对拿枯水、干旱来“吓人”。
去年以来湖南出现连绵旱情,湘江也严重枯水。有些观点认为是天灾或者人类活动的影响太大所致。对此,马石城认为这只是一种自然现象,不需要做过多的解读。
马石城称,湘江每年都有枯水期,每年都有旱季,这并不反常。湖南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上极不均匀,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四到七月,秋冬一贯缺水。
然而,去年的连绵旱情使人感觉似乎现在枯水越来越严重。马石城认为这一现象也要从时空的角度来全盘考虑,降水分布是一个波动的现象。以一年的周期来看,今年是枯水少雨,可能另外一年就是水涝;如果把时间放长一点,放到十年的周期来看,可能还是有某个十年水多,某个十年水少;但放到一百年一千年的周期来看,就是平衡的,总是围绕某一个均衡线在上下波动。
不可否认的是,由于缺乏协调性的水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机制,湖南在水资源的保养上做得还不够。以湘江为例,如果流域内的森林覆盖率能增高些,就能更多地借助生态系统自身的保水功能,在雨季把降水“存下来”,到旱期再将水“还出来”,使水资源波动不这么大,不至于旱涝交替,让大家感觉就这么强烈。这些都需要有一个很好的生态和水资源管理机制。
“节水,可不是让你少洗澡”
正如节约不是当个抠门的葛朗台,建设节水型社会也不是要大家少用水,降低生活品质。马石城认为节水型社会是把水资源管理好,不浪费不污染,让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
“建设节水型社会可不是要大家少洗澡。”马石城笑称,建设节水型社会可不是要大家洗菜用很少的水,洗澡基本上不用水。而是号召大家在充分利用水资源的同时,尽量不要去污染、浪费水资源。作为普通百姓,看见空流的水龙头能顺手关上,洗涤时少用些高污染的化学洗涤剂,就是为建设节水社会出了一份力。
红网2012-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