⑥在人类与生态系统中,人是能 动的主体。水资源与水环境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人左右的,生态系统 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受人调控的,调控
的有效度、长效性,直接关系到水资源持续利用问题。
2.水资源承载力的理论概念
水资源承载力的大小直接取决于水资源利用的方式与手段,利用方式不同其结果也不同。
(1)最大水资源承载力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通过工程技术手段,使水资源的承载力在某一时段内达到最大。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水资源技术承载力虽然达到了最大水资
源效应或称“张力效应”,但却损害了水环境与生存承载力,这是不足之处,尚待调节与解决。
(2)适度水资源承载力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通过各种工程技术手段可达到的水资源承载能力。面向可持续发展,我们追求的是水生态承载力的提高,科技进步虽 然不断地提高了水资源承载力,但这种提高必须限定在水生态允许的 承载范围内,虽然是提高了水资源承载力,但却降低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承载力,这是一种不可持续承载。将造成水环境污染和水生态破坏, 导致水环境承载力和水生态承载力的降低。
值得注意的是:追求水资源承载打的生态效应,决不等于否定工程与支术的作用,而更重要的是寻求水资原利用与水生态系统可接受阈值之间向动态平衡“临界点”。
(3)生态一水资源承载力
在一定时间、一定区域范围内,在 不超过生态系统弹性限度条件下,水资源的供给能力和可持续供养的具有一定生活质量的人口数量。
生态承载力意义下的水资源承载力,其理论内涵是:
①生态一水资源承载力,系指“适度承载力”,而不是最大水资源承载力。水资源作为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受到生态系统的制约,表现在水资源承载力方面是直接受控于生态系统弹性力的大小。
②水资源承载力的大小取决于生态系统中水资源的丰富度,以及对水资源的需求与利用方式等。水资源丰富或供给能力大是好的条件,但并不能完全表明系统中的水资源承载力就大,因为人们只注意到水资源的存储 量,而往往忽视了水质保护与开发利用尺度。如海河流域水污染十分严重,而水的开发利用率超过90%,淮河已 有60%的水域是超V类水质,完全丧失使用功能,可用水的利用率也超过70%以上,通常水资源利用率的上限
值不超过40%。
③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包括数量与质量两个方面,其要求不同,水资源的.承载力也不同,如饮用水要求水质不超过Ⅲ类标准。
(4)水生态一环境承载力
水环境承载力是水生态承载力的约束条件,生态承载力条件下的环境承载力应包括:在一定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限定下的承载力,反映在环境 方面就是水环境应具有一定的标准;可容纳的污染物数量,反映在环境方面为相应的环境容量。
(5)水生态弹性力
系指水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自找调节及其抵抗各种压力与扰动的能力大小。
①生态弹性力是生态承载力的支持条件,是人类生存与活动的基础。生态系统的弹性力对生态系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任何生态系统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也不是静止不动的,而 是随时都在承受着各种压力和变化,但任何生命体的存在都需要有一个相 对稳定的环境,这种相对稳定的环境之所以能维持,主要是因为生态系统有自我维持和自我调节的能力,也就是说生态系统有一定的弹性力。
②只有科学地、准确地认识生存系统的弹性度,才可避免顾此失彼,从而有利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是人类追求的目
标。过去人们将生态承载力错误地理解为资源承载力,所以,我们对生态系统改造时,往往只注重系统的资源承载力,而忽视了系统的生态承载力,因此造成了许多不可逆转的重大生态损 失。如围湖造田、湿地开垦、毁林开荒等,教训深刻,损失巨大。
③生态弹性力的内涵,应包括系统弹性强度和系统弹性限度两个方面。弹性强度指系统的弹性力大小,弹性限度则是指系统的弹性范围。
水生态弹性强度的重要意义就是在于衡量一个流域或区域的实际或潜在的水承载能力大小,判定一个流域或区域的自我维持能力与稳定性大 小,以及衡量一个流域或区域的发展方向,这对指导流域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生态弹性力”概念的提出,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都是十分巨大的,特别是对饮用水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指导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饮用水资源系统为开放体系,不停地与外界进行能量与物质交换,当系统在到达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域时,一旦系统的某个参量的变化达到
一定的阈值,通过“涨落”过程,系统可能发生非平衡相变,由原来的无序状 态突变为“耗散结构”的状态,使水域实现生态平衡。
三、我国饮用水资源:保护对策与发展战略
1.保护对策
①对饮用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必须要有生态学的思考,建立生态保护体系,即利用生态技术解决饮用水“难题”,利用生态工程技术修复水生态缺损,建立健康的水生态领域。
②依法全面控制水污染,提高水环境、水生态承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