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内无大河流,主要靠280座中小型水库供水,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近年来,东乡县紧紧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全面开展节水工程建设,坚持节水减排、科技创新,促进水循环高效利用,走出了一条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路子。
东乡是个水资源匮乏县
据了解,东乡县地处抚河、信江和鄱阳湖三大水系的分界处,境内无大河,小溪流多发源于中部山区,流向邻县,致使全县缺水严重。数据显示,东乡县多年平均降雨量1710毫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0.7亿立方米,年人均占有量2547立方米,仅占全省人均占有量的68.8%,是一个资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水质性缺水并存地区。
2007年,由于持续高温,降雨量较往常年份减少29%,东乡县出现严重干旱,该县幸福水库和佛岭水库水源干涸,导致两家水厂中只有一家在运行。这年7月10日起,该县被迫开始执行《东乡县城2007年抗旱计划供水实施方案》,实行限时限量供水,每天5时至9时、11时至14时、17时至23时为供水时间。
企业耗水加剧供水压力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加速发展、招商引资进程的加快及县城规模的不断扩大,东乡县工农业用水矛盾显得非常突出。
江西高信科技有限公司的前身是东乡化肥厂,2005年改制后,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连年增长,年产值逾期4亿元,已经成为当地的重点骨干企业。
然而,在节能技改前,它却是一个耗水大户。
“一天消耗自来水约2万吨,相当于东乡县城居民一天的生活用水量。”公司负责人宋仁高介绍,由于没有建立水循环系统,工业用水全部直接排入了北港河。对于缺水的东乡县来说,这无疑是水资源巨大的浪费。
“如果不进行技改,公司肯定会因为干旱缺水不得不停产。”对于当年的情形,宋仁高记忆犹新。
水资源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到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显得非常紧迫和必要。
循环利用缓解供需矛盾
“由于企业大部分无回水利用、污水处理设施,工业用水工艺流程简单,重复利用率低,导致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东乡县水务局的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在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过程中,东乡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城市经济转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思路,遵循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原则,切实推进工业产业节能减排改造。从2005年开始,将东乡县高新化工企业列为节水改造和回水利用示范点。
2006年底,江西高信科技有限公司投资500万元,引进当时国内领先地位的污水零排放技术,在全厂建立循环水系统,废水由之前的连续排放改为少量、达标排放。
3月29日,记者进入生产车间,伴随着轰鸣的机器声,水不断地在管道里循环往复。在造气循环水处理系统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半水煤气经过沉淀后进入凉水塔,降温后再进入洗气塔,然而再沉淀,几乎没有外排。同样的原理,脱硫循环水也经降温塔、凉水塔后流入水池,再从水池抽入降温塔,而脱硫后产生少量的污水则经过污水终端处理后再排入北港河。东乡县环保局的工作人员介绍,污水终端处理实行24小时在线自动监控,以确保达标排放。
“废水排放量下降60%,新鲜年用水量由原来的400万立方米减少到90万立方米,年节约用水310万立方米。这相当于2万个3口之家一年的用水量。”宋仁高说。
在对原有高耗水但效益好的企业强制进行节水工艺改造和污水处理的同时,东乡县加强项目环境管理,对用水量大、排水量大的项目原则上不引进、不审批。据了解,该县已先后否决了7家用水量较大的项目。
后记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在某种意义上说,江西的生态状况已成为国家的生态名片;另一方面,随着经济跨越发展,推进节能减排,就是为自身争取更大发展空间。
作为全省两个最缺水县之一,东乡县面临的挑战必然大于其他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县(市、区)。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东乡县通过节水工程建设,不仅提高了企业的节水效益,而且强化了水资源和水环境的保护,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快速发展。
大江网2012-04-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