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深受体制与现实的羁绊而迟到了六年半,但我们终于看到了饮用水因为实时监测而渐趋安全、放心的曙光。
来自辽宁日报的消息称,按照《全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2006-2020)》,国家卫生部卫生监督局决定在辽宁、浙江、江苏、广东4省先行开展饮水安全保障在线监测试点研究项目。辽宁省的第一套设备系统以色列BlueI(蓝典)多参数水质在线分析系统,已在辽宁省卫生监督所安装调试成功。这标志着辽宁省饮用水卫生在线监测试点项目正式启动。
事实上,这项饮用水卫生在线监测工作所依据的法规,是发布于2006年底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然而这项标准公布后,限于条件,并未立即执行。直到今年,这一“与国际接轨,检测指标达106项”的标准,才被责令强制执行。
因为没有强制的标准被执行,这些年,中国的饮用水质日益恶化。全国人大环资委有关官员透露,中国共有3亿农村人口和5000万城市人口的饮用水目前还达不到安全标准;当下,我国的饮用水从源头到水厂再到水龙头,各个环节均有可能存在污染。
水厂和输水管道的水质堪忧自不待言,就算最接近安全标准的水源地,这些年也深受“四害”:一是滥开荒种地造成湿地萎缩;二是水资源枯竭;三是森林被破坏失去涵养水源的能力;四是水源地附近“三高”(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企业排污污染水源。
目前,我国的水源地保护、饮用水质监测机制存在两大弊端:一方面,由于工农业污染日趋严重,原水水质堪忧,相关部门需加强监管整治,切实保护水源安全;另一方面,全面的水质检测次数较少,检测数据主要由供水方提供,由各地自行检测和上报。
水质监测是相关部门进行有效监管和监督的必要前提,然而在这一环节,群众的意见极大,对数据的质疑也最多。按新国标的要求,包括浑浊度、余氯等在内的9个指标的检测“每天不少于一次”。然而直到现在,此次进入试点的江苏省,其城市出厂水进行全分析水质检测(即新国标规定的106项水质指标)的周期每年才进行一次,而常规指标每季度才检测一次;二次供水及末梢水的检测每季度检测一次。这意味着,绝大多数省市自治区原有的水质监测频度和检测区隔长度,都无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供水安全日益增长的心理诉求。
要想让群众真正喝上放心水,国家需要从水源到水厂、再到水龙头这三个环节同时发力,方能奏效。我们甚至认为,基于水的流动特性,对水质的监测、检验和处理,甚至随时随地才好。从这个意义上说,辽宁水质在线分析系统的投入使用,通过专线或互联网实现数据的远程传输,将基本实现对城市供水多数指标进行实时在线监控的基础目标。
这些年,水质不合格和水源遭污染等“水事件”,时有发生;相关部门利用信息不对称蒙骗群众、蒙混过关的情况,时有发生;许多水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处理起来遮遮掩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时有发生。这些“历史”告诉我们,在今天这个物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根本无须担心监测技术能否实现的问题,我们反而该担心技术手段实现后,技术监测到的“真相”能否顺利公开的问题。这意味着,在饮用水水质监测的问题上,决心比技术更重要。
刘长杰
时代商报2012-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