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示范项目成功的基础上,新加坡政府敏锐地觉察到应用膜技术实现废水资源化制备新生水不但可以解决新加坡的水供问题,更可以催生一个巨大的环保与水务产业。为新加坡的产业转型与对外拓展找到了一个新的闪光点。因此新加坡采用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方式,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应用膜技术解决水问题的商业模式。通过开放政府的自来水厂与污水处理厂进行技术改造与产业升级,明确指定用膜技术净化原水及实现废水资源化制备新生水,为企业提供平台,为新加坡打造品牌。
在明确了大力发展以膜技术为核心的回收利用废水制备新生水的目标后,新加坡首先通过国际相关组织以最严格的规范标准鉴定新生水的质量,向世界证明通过膜技术生产的新生水,其纯度远远高于普通饮用水的标准,并以此向国际社会证明饮用新生水是安全可靠的。
2003年的新加坡国庆日,时任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带领数万人共饮新生水的场景至今令人难忘。从此,新加坡的水品牌应运而生。现在,膜法新生水的供应量已达到全国总供水量的30%,更把新加坡的水品牌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监管治理,严格分离
新加坡是一个脱胎于英国殖民地的城市型国家,有非常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而且它向来以严格执法受世界瞩目。所以在新加坡,虽然石油化工、生物医药产业非常发达,这些产业由于其行业的属性与特征,是比较可能导致环保问题的。事实上,且不说国内某些小型化工医药企业官商勾结,经常非法偷排,导致环保事故。即使规范管理的大中型企业,在国内引发污染事件的状况也屡有所闻。但同样的行业在新加坡却能出污泥而不染,究其原因,正是因为新加坡是一个典型的法制化与市场化并行的国家。企业生产必须确保达标排放,至于采用何种手段、如何达成目标,是市场化的事情。这就迫使企业采用新兴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实现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污染的产生。至于最后必须处理的废液、废料通常转交给第三方有资质、有技术、有经验的专业环保公司回收处理。自始至终,政府的委派机构决不参与市场化的运作,他们只充当监管者的角色,核心的任务就是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到位,体现法制化的专业精神。
我认为,新加坡成功的水经验对中国有如下四点启示:
授之以鱼,莫若以渔
新加坡在水源开发与管理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已经使其在全球引人瞩目,也为新加坡多家环保与水务公司开拓了庞大的国际市场。但我以为,中国应当学习的是新加坡面对困难、思考对策、解决问题、创造商机的方法,而不仅仅是利用新加坡的经验解决中国某一城市、某一局部的水问题。新加坡通过膜技术解决水问题,而中国除此之外,还应当考虑如何通过膜技术实现清洁生产、促进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知己知彼,融会贯通
中国目前面对的挑战是如何改变粗放的资源利用率低下与环境污染严重的经济增长方式。一方面,中国应在反思传统的水利工程既没有增加中国的水供给、也没有减少中国的水污染,仅仅改变了中国不同区域的水分布问题这一客观事实,充分借鉴新加坡用一张膜增加水供给、减少水污染、不再依赖北水南调的成功经验,通过先进的膜技术与有效的水政策,解决困扰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三大水问题。
循环经济,持续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寻求生态环境与经济成长和谐的“双赢”之路已成为解决资源日趋枯竭、污染日渐严重问题的最佳途径。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的出现,使得经济增长和生态保护之间不再相悖。我所创立的三达膜近年来开发了上千项以膜技术为核心的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新工艺,并在制药、染料、化工、冶金、轻工、食品、饮料生产的许多企业获得了成功的应用,化解了“鱼(经济发展)和熊掌(环境保护)不可兼得”的矛盾,帮助企业实现了把废水处理的末端治理提升到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的层面,把膜技术开发与应用的深度与广度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
污染付费,治理收费
目前国内污染控制的制度是谁污染,谁治理。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上述原则监管生产企业按照国家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达标排放。这一原则的最大弊端是污染的制造者同时也是污染的治理者,污染与治理本身就是一对矛盾。
要真正解决问题,污染与治理这两个环节必须分离,请专业的公司做专业的事情。政府应该把谁污染、谁治理的方式修改为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环保监管部门自身不参与环保治理相关的业务,避免既做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弊端。如此,环保监管部门就有底气、有权威责成排污企业请第三方有资质、有技术、有经验、有实力的环境技术公司承接相关任务、解决相关问题、确保达标排放。企业则根据环保监管部门核定的排污总量向社会公开征集有兴趣、有能力参与的环保技术公司在大众监督、政府监管的机制下外包污水处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如此方式,企业的污水达标排放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当地政府的环保承诺才能真正兑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