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拜访芬兰国家环境研究院时了解到,现在芬兰全国最具挑战性的项目,一是减少农业负荷,二是减少郊区居民生活污水的处理和分散型生活污水处理网络的建立问题。我们的翻译马丁住在赫尔辛基郊区,他家就采用地埋式的小型污水处理设施。芬兰国家环境研究院水资源中心主任MarkkuMaunula先生告诉中国记者,现在80%人口居住在污水管网网络下,20%没有居住在污水管网的网络下的居民,每家每户独立的污水处理系统还不是很先进,所以还需要继续研发,2030年将针对家庭污水处理制定新的标准。
MarkkuMaunula介绍说,但现在的挑战是农村污水中的磷负荷问题,农业占磷负荷50%,磷负荷量大的地区是农业人口发达的地区,而不是人口密集地区。比如赫尔辛基大区,磷的排放就不是大问题,主要原因是赫尔辛基的污水处理厂很先进。
污水处理厂为何建在地下?
保证全年恒温,有助于降低能耗、控制臭气
采访赫尔辛基大区污水处理厂是个愉快而欣喜的经历,因为它没有通常污水处理厂的臭味,其次它在地下,足够新奇。
这是赫尔辛基唯一的一个污水处理厂,地下空间达14万亩,有2~3层,岩石坚固。地下3层空间拥有8条污水处理线,这样的规模在整个北欧也是最大。地下空间可以用阔绰来形容,宽15米,高3.4米,造这么高,是为了让消防车可以开进来,维修的大卡车、机器也可以方便出入。每年有4000人来这个著名的地下污水处理厂参观。
LarsRundberg先生1975年就来到这家公司,在此工作了20年多,他回忆说,当时赫市有5个普通的污水处理厂,上世纪90年代开始,赫尔辛基开始集中处置污水,现在就只有这一家污水处理厂,年处理1亿吨污水,日处理20~65万吨(赫尔辛基大区每天产生污水85万吨左右,居民80%都居住在污水管网覆盖的地方),污水在厂内处理需要一天,从管道流到海域需要一天。
记者了解到,污水处理厂一般进水COD达400~1000mg/L,而处理后的污水,在处理率上高于国家要求的指标。LarsRundberg称,“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入大海的污水,BOD(7天指标)只有9.2mg/L,磷含量为0.29mg/L,氮的处理率达到86%。”
很多污水处理厂很棘手的臭味问题,在这里得到很好的控制,这儿排臭气的烟囱有82米高,以此保证不会有臭气溢出,气体每秒排放120吨。
LarsRundberg先生说,臭味在很多污水处理厂是大问题,但在这儿不是问题,为了防止臭气溢出,气压的控制非常重要,通气管道不断清理;除此之外,经常有专家在附近不同地区走来走去,查看有无异味,并记录下来。
这个从1994年开始运营的污水处理厂,因为位于地下能保证全年恒温,有助于降低能耗。其每日运营所需的电量是39MW/h,而它每日沉淀得来的2200吨污泥,可以产生2.6万吨的沼气,能发电约20MW/h。
为何选择建在地下?LarsRundberg介绍说,芬兰四季分明,但冬天非常寒冷,如果污水处理厂在室外,需要做很多额外的工作,在室外,对处理技术的效率也有影响,在地下,则一年四季常温,冬天沼气出来的热量还能供热、供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