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困境
集中供水率低是导致农村地区饮水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的根本原因。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不利的地理环境。
西乡县地处秦岭和巴山之间,大部分村庄坐落在山区,村户居住十分分散。放眼崇山之间,高高低低、沟沟岔岔里都坐落着零星的农家。一个村子往往就被分割成不同的几个部分。
以沙河镇苦竹村为例,该村有村民1200多人,共340多户人家,分成5个小组。较大的组有百十户人家,小的只有30多户。其中最集中的只有第一组的30多户人家,其余的都散落在山里。要想集中供水,每个小组都得单独拥有至少一个水源。
如此分散的布局,要从水源地铺管网到各家各户,显然不容易。
峡口镇文溪村第六组有大约130户人家。大约一个月前,刚刚通上自来水。该项目是阿特拉斯-科普柯公司“共享水资源”西乡县项目中的一部分,“国际计划(中国)”具体实施完成。
文溪村六组峡口镇工程的实际投入约为96000元人民币,其中阿特拉斯-科普柯投入约56300元人民币。
峡口镇文溪村第六组分管该项目的副镇长告诉本报记者,由于成本较高,这不到10万元实际上也只能解决130多户人家的用水问题。
阿特拉斯-科普柯(中国)此次对西乡县共投入约90万元人民币,项目惠及1500名村民。
“没办法,每家每户太分散,管网要足够长,施工难度也很大。”上述副镇长说。目前,仍然有个别偏僻的独门独户没法覆盖。
项目难获批
“我们巴不得多做一些项目,但申请的很多,真正落实下来的很少。”苦竹村村支书董廷福告诉本报记者。
按照规定,类似的饮水项目首先要向所在县的水利局申报。而水利部门评估的标准之一就是受益人群的多少。
因此,覆盖人群比较少的项目,获批的机会就相对较小。
“僧多粥少,在我们西乡镇,类似小范围的饮水项目太多了,而镇里、县里每年批复的项目数也是有限的。”董廷福说。
以沙河镇为例,全镇共20多个村,每年大约只有一半的项目被批复。根据村子的大小不同,获得资金也不同,“最多不能超过10万元人民币,”沙河镇紫荆村监督委员会主任黄启贤说。
近年来,当地政府倡导综合开发,也就是将饮水、灌溉等其他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整合之后,进行投资,其目的是对村庄进行整体改造。
对于能够获得投资的村子来说,这自然是一个综合发展的好机会。
可是,本报记者从多位村干部处了解到,优先获得投资的往往并非是最困难的村子,反而是已经发展相对较好的。
“综合建设也是为了树立典型村,政府也是要脸面的。”一位村干部说。可这样一来,导致“好的地方越来越好,落后的地方越来越落后”。
与此同时,政府资助并不能覆盖项目的全部金额,最多达到50%,剩下的还需村民自筹。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村庄来说,这也是一大难题。
徐燕燕
第一财经日报2012-0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