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滩头复绿。在防洪堤内的沿江带状自然滩涂、采砂场、造船厂、码头、防洪堤(包括挡墙)等进行生态改造,种植高羊茅、千屈菜、花叶芦竹、紫花地丁、昌蒲等多种绿色植物。对包括浦阳江、兰江、大源溪、分水江等主要支流在内的江堤、矿场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和土壤生态修复工程。
加强景观示范带改造。通过关停、修复沿江矿山宕面,找回自然景观;推行树葬,改造两岸生态墓地;建沿江生态景观涵养林、生态公益林。在造林和补植时,实行树种特色化、多样化;合理搭配色叶树种及园林观赏树种,使之逐步形成色彩斑斓的景观林,达到良好的观赏效果。补植观赏和果实兼用树种,增加观赏性,同时招引鸟类和野生动物,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
●让沿江靓起来
要绘出一张新的“富春山居图”,还要让沿江靓起来。要以《三江两岸生态保护与建设概念规划》为引领,结合林向、交通、码头、旅游四大子规划,对在沿江231公里长的“三江”整治段面和环千岛湖一周,以50米、200米、天际线3条红线,打造3条景观带。
打造临江(湖)风情景观带。在沿江(湖)50米范围内,在两岸和环千岛湖建设一条长716公里滨水景观道。对此范围内沿江的道路、桥梁和亲水埠头及旅游码头进行规划和建设。对泵房、排水口等沿江构筑物进行景观化修复;因山就水利用江堤、废弃的乡道、县道改建,或者加宽加固原先的田间小道建成。做到“亲江、亲水、亲土”相融合。为游客沿江散步或骑自行车等提供场所。在吹江风、观潮、观江、看江景的同时,还可以观赏草长莺飞的胜景,体验滨江趣味和江边风情。
打造近江(湖)绿道景观带。沿江(湖)50米~200米区域内建绿道景观带。对这一范围内破坏江边天际线永久性建筑暂停审批;对沿线有碍视觉效果的临时建筑、种养殖棚等进行全面的清理和整治。将本着生态化、本土化、多样化、人性化和可行化原则,在不扰乱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情况下,通过不劈山、不砍树、不拆古宅,不破坏耕地和民用地,充分结合现有公路、地形、水系、植被等自然资源特征,打造一条沿江生态绿道。
完善绿道的标识系统、应急救助系统等配套设施,根据不同的区位和不同的目标功能,在绿道沿线特色区块设置驿站,做好与公共交通网的衔接,完善换乘系统,方便游客和居民进出。在驿站,可俯视城乡、观赏江景、尝江鲜,体味现代生态型、郊野型、都市型和江堤型休闲生活。同时,通过绿道建设时的整治来完善沿江防洪基础设施,修复岸线生态环境。
打造望江(湖)休闲景观带。以沿江(湖)200米外向天际线延伸建休闲景观带。对沿江矿山整治修复、工业烟筒、废气排放口拆除和景观化改造的同时,对城市节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农耕景观、沿江公园、农家乐等旅游休闲元素进行规划设计。对分布在沿江的145个行政村、沙洲岛进行生态整治,实现园林化的同时,提升观光休闲价值,对沿江具有独特地域特点和时代风格的传统建筑,进行挖掘、保护和利用。对“三江两岸”的名人典故、名人故居、名人字画、名人诗词将进行收集整理,赋予“三江两岸”更浓厚的文化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