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视做泡茶的最佳用水。近处江湖渗来者的井水次之,至于城市近污水沟渠、下水道的井水,水质最差,根本不能直接饮用,“气味俱恶,不堪入药、食、茶、酒也”。
对水质较差的井水,最简单的办法是将水烧开,冷后杂质便澄沉了下来。烧开水是古人喝上纯净水最简单、最便宜的方法,这在今人看来太小儿科了,古人却经过了一个较长的实践过程,才发现和确立之。
如果用水量大,“烧煮法”显然是无法满足需要的,也浪费柴草燃料,增大成本。那怎么办?大家都知道,黄河水杂质最多,很浑浊,但黄河船夫却有一种方法,使浑浊的黄河水变得如山泉一样干净、甘甜,此即《茶疏》记载的,“舟人以法澄之,饮而甘之。”
对明代黄河船夫到底用的是什么妙法,许次纾在书中没有交代。推测或许是明末学者方以智在《物理小识》中记载的方法:“寻常定水,矾、赤豆、杏仁、雄黄、石膏皆可。”所谓“定水”,就是制作纯净水,使水干净卫生的程序。
现代净水研究已证实,古代中国人发现的净水法,不少都很科学。如明矾,其所含的氢氧化铝胶体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可以吸附水里悬浮的杂质,并形成沉淀,使水澄清,便是一种很好的净水剂。
古代有饮用水源保护法吗?
元代供水渠内洗澡“执而笞之”
为了保证供水,古代城市也都重视供水设施的规划建设。1977年开始发掘的东周阳城遗址上,便发现了在今天也不落后的城市供水设施:供水陶制管道暗埋于地下,设有澄水池、阀门坑。澄水池又叫“澄槽”,就是现代水厂的沉淀池,水经澄槽沉沙、澄清后,再入城供居民取用。
有些朝代的皇家还设专用水源,搞特供。如元朝,专门挖凿金水河,汇集玉泉山诸泉之水,从和义门(今西直门)南水门引入城中,流经宫苑,注入太液池,作皇城的饮用水源和宫苑用水。
建设供水设施,是从硬件上完善饮用水的供给和保护,古代还有从“软件”上进行的管理。历朝都设专门的“水官”,负责水资源、水安全,汉代的“水长丞”、西晋的“都水台”、隋唐后的“都水监”,保证城市供水,也是他们的分内职责之一。
为保护饮用水源,古代还出台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严惩不文明不道德行为,也就是今天所说的“立法保护”。如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在赵慎(宋孝宗)当皇帝的乾道年间,城市最大供水源西湖受到人为污染威胁,市民有向湖内倾倒粪便、垃圾的不良习惯,安抚周淙奏禀宋孝宗降旨,“禁止官民抛弃粪土,栽植荷菱等物于湖内,违者严惩。”内臣刘敏贤、刘公正霸占湖面,濯污洗马,污染湖水,遭举报弹劾被免职。罢其官的最重要理由之一是,“以一城黎元之生,饮污腻浊水而起疾病之大灾。”
元朝,皇家饮用水都是通过金水河进来的,但尽管属皇家特供水道,但水体当时也受到人为污染的威胁,夏天竟然有人跳到河里洗澡、洗马,弄脏水体。
至治二年(1322年)五月,元英宗针对金水河污染的问题,作出专门批示(敕),据《元史·河渠志》(卷六十四)记载,当时元英宗是这样说的:“昔在世祖时,金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