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物理问题,还有湖泊水生态问题,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实行水污染治理,必须要从水质走向水生态的转变,真正从重视水源涵养林、湖荡湿地、滩泊的保护工作来保护整个水生态。”
治理湖泊需构建流域生态文明
“要治理一个湖泊,首先要进行绿色流域建设。”金相灿指出,湖泊的水污染与富营养化状态直接反映整个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环境污染程度和生态水平,建设一个与湖泊水环境保护目标相匹配,社会、经济、环境和谐发展的绿色流域,是湖泊环境保护与水污染防治的关键之所在。要坚持“让湖泊休养生息”为指导思想,以“建设绿色流域”为基础和核心,采取“污染源系统控制、清水产流机制修复、湖泊水体生境改善、系统管理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治湖新思路,构建流域管理与生态文明构建体系等六大体系。
公众参与是湖泊保护中不可缺少的一支重要力量。“湖泊治理没有公众参与是没法做好的。”金相灿给出三条建议:第一,在流域当中的居民可以通过居委会,对该湖泊如何保护提出要求、建议,包括报告一些湖泊的信息;第二,湖泊治理当中的面源污染与老百姓息息相关,比如与养牛、养猪、养鸡、农田施肥都密切相关,必须让公众一起交流,找到既发展生产又少施肥、少污染的有效方法;第三,发挥公众的监督作用,如洱海的湖滨带都是村内老百姓进行监督管理。
水体富营养化的根本原因
富营养化是水体由生产力较低的贫营养状态向生产力较高的富营养状态变化的一种自然现象,指湖泊、水库、缓慢流动的河流以及某些近海水体中营养物质(一般指氮和磷的化合物)过量从而引起水体植物(如藻类及大型植物)的大量生长。富营养化将引起水质恶化、味觉和嗅觉变坏、溶解氧耗竭、透明度降低、渔业减产、死鱼、阻塞航道,对人和动物产生毒性,加速湖泊老化,从而使湖泊生态功能和水功能遭受破坏。
湖泊富营养化是当今国际重大水环境问题之一,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目前中国正在开展富营养化的研究及其综合治理。
在自然条件下,湖泊从天然环境中接纳氮、磷等物质,由贫营养化向富营养化过渡,进而演变为沼泽或陆地。但这一过程极为缓慢,受水体自身的特征、循环周期、所处地质环境与气候环境的性质共同影响,需几千年甚至上万年时间。具有富营养化特征的水体受地理特征的改变、营养物质排放量增多等人为因素干扰,将会促使和加速水体富营养化。例如水库的修建,导致了气候的改变并改变水体的流速、流量,如三峡大坝、滇池防浪堤。
营养物质的增加是水体富营养化的根本原因。淡水水域藻类大量增殖的限制因子主要是磷、氮,碳、微量元素或维生素也是影响因子。在正常情况下,水域中藻类可利用的氮远比磷多,故磷成为最主要的因素。农业施肥和水土流失、畜牧业、渔业、污水灌溉、城镇地表径流、大气沉降等是氮磷等营养物质富集的主要来源。
湖泊富营养化评价是水环境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准确评价湖泊水体的富营养化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