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的水是不是最好的,但北京市的水质全部达标已经是公布的事实。相对于复杂的水质数据,市民看重的是直观感受,有市民并不相信水质达标的数据。市民说:“烧完水之后上面都有浮粒,白茫茫的,也不敢喝。”
不只是北京,在山西、江苏等地都能听到公众类似的抱怨。对此,林爱武的解释是,北京的地下水是碳酸盐型的,钙、镁含量比较多,所以烧开以后会有水碱,但对人体没有害处。这样的说法得到了很多环境专家的认同,王金生也表示,这主要是碳酸钙等的沉淀,对人体没有什么影响。
记者调查还发现,在北京南城,“水质不好”几乎口口相传。在北京生活了几十年的市民说,南城的自来水一直都很浑浊,很多人都喝桶装水、矿泉水,不喝自来水。
北京市水务局供水处处长胡波近日表示,北京的水硬是客观存在的,南城和北城之间也存在硬度差异,但随着2014年南水北调工程的水源到达北京后,将逐步减少地下水供水量,居民会感觉到大的变化。
除了直观感受,公众的怀疑情绪还源于对官方单方面公开数据的不信任。如何让这种信息公开更加权威、可信,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的建议是,加强政府监管,并且引入第三方。
他说:“数据本身的质量也要能得到控制,审计非常重要。政府可以加强监管,另外也可以考虑引入第三方监督机构。比如在公共代表的监督制下开展审计共组,就可以让这些数据具备更高的公信力。”
公布水质信息是好事,不过,这只能算是第一步。公布的信息如何让公众信得过?是否应该公开更多监测信息?官方数据为何总与公众感受差得很远?这些都是没解决但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关报道
“最后一公里”情况复杂
“北京水硬并不是结石发病原因,而且北京水质硬度远低于国家标准。”北京市政协委员、市水务局局长程静近日在北京两会上详细解读了北京市自来水水质信息。
程静介绍说,对于水质硬度、含盐量等自来水水质信息,今后北京市水务部门会加大对市民宣讲的力度,以便市民能够读懂自来水水质信息的正确含义。他表示,有些市民就误以为北京市水质硬,饮用后容易得结石等疾病。其实,目前北京市水质硬度约在320,而国家标准是450,北京市水质硬度不仅符合国家标准,而且还远远低于国标。从卫生部门的研究来看,水质硬度和罹患结石类疾病并无因果关系。社会上传言北京市水质硬,饮用后容易得结石的说法并不科学。
针对有些市民提出北京市虽然首次向社会公开了自来水水质信息,但应该引入第三方监测的观点,程静表示,其实目前公布这一自来水水质信息的机构,就已经是一家独立机构了。这家机构的检测范围不仅包括市属水厂,还会监测各区县的水厂,数据是来源广泛而且公正。
程静还表示,虽然目前北京市自来水水质完全合格,但的确有些小区因为自身条件或者管网老旧等原因,在小区管网的终端,水质受到了二次污染。虽然这“最后一公里”的情况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