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藏高原,没有得到像北极、南极和小岛国那样的关注
- 冰川的永冻层要是都化了,以后水还从哪儿来?
2009年我参加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时,小岛国的领袖们,流着眼泪说气候变化对他们人民的影响,引起与会者们深深地同情。可我们中国的领导们却在谈判桌上饱受指责。人们只知道中国是世界碳排放大国,可中国也是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有人知道吗?
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是受气候变化影响的重灾区,却没得到像北极、南极和小岛国那样的关注。1998年,我随中国第一支女子长江源科学探险队走进长江源时,总指挥唐邦兴站在冰川前感概万千:“姜古迪如,面目全非了。过去简直就是一座冰雕的博物馆,冰塔林,冰笋,冰牙,壮观极了,现在的冰川向后退缩了300多米不说,鬼斧神刀的‘冰雕’都不见了。如此下去,可能用不了多少年,姜古迪如将不复存在。”
队伍中的陈小邛1993年到过冰川,并在冰川边立了一个牌子,那天她找了半天也没能找到5年前立的那块牌子。小邛说:“比起1993年,冰川至少退后了100多米。我们那次安营扎寨的地方有冰湖也有冰大板。今天我们踩着的可是河床里的砾石滩了”。据中国气象局提供的资料,专家预测未来50年中国西北地区平均气温可能上升1.9—2.3摄氏度,由此可能导致冰川面积比目前减少27%,其中面积2平方公里左右的小冰川将基本或完全消失。
从2009年7月到2012年10月,我四次走进黄河正源约古宗列。2009年的河源一片绿绿的湿地。一年后再去时,立着黄河源国家地标的湿地,退缩了整整两米。随行的专家提醒记者:近50年来,黄河源区的平均气温上升了0.88℃。过去30年,黄河源区冰川面积减少了17%,直接造成水资源损失23.9亿立方米,年均冰川面积减少速度是过去300多年的10倍。
在中国地图上,我们能找到黄河源有一个海子叫星宿海。当地牧民传说那是王母娘娘梳头不小心把镜子掉到人间摔碎成了一个个小“镜面”。这些海子曾让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黄河源区玛多县是全国最富裕的县,羊肥牛壮。“黄河十年行2010”,在牧民的带领下,我们在茫茫的黄河源找着地图上标有的星宿海。可是,若大的星宿海已经没有什么水,甚至连草都不多了,只有黄黄的一大片,一大片的不毛之地。
黄河源第一县曲玛莱,上世纪因缺水搬迁。搬迁后的新县城,今天满大街跑着卖水车,五毛钱一桶。那是我采访几十年来第一次遭遇旅馆早上不提供洗脸水。城里城外的水井,即使探着头往里看,也难看到水的影子。
“黄河十年行2012”,我们10月23日到达黄河源时,初冬的涓涓细流和前两年差不太多。本以为2012年黄河是少有的丰水年,可是,河源的湿地并没有让我们看到扩大的迹象。这正好映证了我们出发前在青海气象局采访时,两位气象专家对今年黄河的大水并不乐观的判断。他们担忧的是:黄河源的现状是全球气候变暖正在让冻土层融化。冰川永冻层要是都化了,以后水从哪儿来?
中国科学院寒旱所《冰川冻土》杂志副主编沈永平,是1998年我第一次到长江源后就采访过的科学家。“黄河十年行2012”对他采访后,采访记录是这样的:冰川消融是令人担忧的新现象。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一次冰川编目之后到2008年,全国已经有5797条冰川消失了。三江源区大约有130余条冰川消失;87条冰川分裂为191条新冰川。冻土下界普遍上升50~80m;最大季节冻深减少了0.12m。冻土退化总体趋势是由大片连续状分布逐渐变为岛状、斑状分布。多年冻土层变薄,冻土面积缩小,部分多年冻土岛完全消融为季节冻土。
中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于2000年,2003年1月份被国家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9年7月1日,我到了青海治多县索加乡后得知,6年前,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花了150万元人民币,在索加乡建立了索加太阳能电站、索加自动气象观测站和索加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省级监测站。令人遗憾的是,整整六年了,这个监测站却因为没有人会用电脑等设备一直闲置着。只见办公室整整的一面墙上,贴着保护区工作制度。地质学家杨勇说,像这样规模的监测站,三江源还有两个:可可西里和麻多监测站,也都因没有懂专业的人去那儿工作,白白地搁在那儿。
中科院院士程国栋曾告诉我:青藏高原可以说是全世界地球科学领域的一个实验室。它比南极、北极的意义更大。把南极、北极搞清楚了,不了解青藏高原,依然不能说清全球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原因。
我们应该在长江源头划分区域:红色,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地区;黄色,为黄牌警告,生态已开始变化但还不十分明显的地区;绿色为生态环境尚未遭到破坏的地区。可是,我们划不出来。
撰文/汪永晨(著名环保人士,绿家园召集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