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的地方就离不开水,有水卖的地方就是江湖。面对江湖的波诡云谲,农夫山泉的选择是“退出市场”。
5月6日,农夫山泉董事长钟睒睒在北京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将退出北京桶装水市场,“农夫山泉的尊严比金钱更重要。”这位媒体人出身的董事长这样描述行业大背景下农夫山泉的选择。
从水变成商品那一刻起,追逐利益就成了经销商们的目标,这样的市场上,虽然看不见刀光剑影,却一样是鼓角争鸣。
2012年,保守估计中国桶装水的市场销量超过30亿桶,而且正在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在北京,这一数字接近5000万桶,平均每人3桶,导致这里成为竞争最为激烈的战场。
水源、加工、配送,直至最终消费者,每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导致让人不安的后果,对桶装水这样一个行业,消费者有理由以最严苛的标准来捍卫自己的权利。
竞争、利润、生存,像任何一个行业一样,在桶装水江湖里,同样有自己的规则和潜规则,激烈的竞争背后,是适者生存的市场逻辑的引导。
桶装水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近代以来进入工业社会的产物,并在中国得以发扬光大。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中国的桶装水无论从销售量、桶形象、服务、营销手法、水品类等等方面都超过了西方桶装水原产地,成为了世界第一大桶装水销售市场。可惜的是,在这样一个巨大的市场下,“无序竞争”、“标准模糊”、“假冒不绝”的声音不时响起,为这样一个江湖持续敲响警钟。
事实上,关于桶装水的标准并不少,可惜的是,我国所有包装饮用水的标准都是在《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前制定,涉及国家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既有食品质量标准也有食品卫生标准。谁才是权威,哪一个标准更有利于消费者,很多时候企业所选用的,并不是消费者的需要。
新金融记者 孙瑞丽
农夫山泉桶装水在北京下架,也许只是开始,桶装水江湖,需要“澄清”的不只是标准之争。
农夫山泉的离场,揭开的是桶装水行业所面临的委屈、压力、尴尬和诱惑,同时也昭示着行业洗牌的开始。
行业趋向微利
相比于外界对农夫山泉一事的惊讶和争论,桶装水业内的人们却开始关心起了自身的未来。一改往日见面谈生意的习惯,农夫山泉事件本身以及背后所隐藏着的行业问题,变成了行业最热的话题。
“关闭一个水厂对于一个大企业来说,根本触动不了什么,大品牌不会依靠桶装水来赚钱。”在北京做水站的王涛告诉新金融记者。在他看来,桶装水相对于瓶装水来说,是一个微利行业。
“一桶水大致相当于30瓶瓶装水,以桶装水价格稍贵的农夫山泉为例,他们30瓶矿泉水能卖45元,而一桶水只卖22元。加上桶的材质要求比瓶的要高,所以一比较你就看到了差距。”他说:“如果不赚钱还会引来麻烦,那真不如舍弃。”
对于桶装水是一个微利行业的说法,几乎所有的行业内人士都表示赞同。
在天津红桥水站,负责人张思鹏跟新金融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站在水站的角度,就按从本地水厂送来的水算,每桶是2.5元左右,卖给用户的如果按10元一桶算(本地的一般卖8~10元),除去中间的送水费、出租费、水电费等各个环节的费用,每桶只赚1元钱左右。而红桥水站在天津还属于中大型的水站,每天也只能送100多桶。
“这还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作为水站,直接面临的是终端,每天都要有人工搬运,但是现在谁还愿意干这种体力活?”张思鹏无奈地说,目前红桥水站只有两名运水工,平均下来,每名运水工每天要搬运900多公斤的水,而张要付给他们每人150多元的工资。
桶装水的利润少让水站苦恼,但对于一些价格低廉的本地水厂来说,利润更是微乎其微。
记者从一家本地水厂了解到,他们每天送给水站的水如果按照每桶2.5元来算,除去运输费和生产环节的各种费用,每桶水的利润只有5毛左右。对此,一位当地水站的负责人笑称,5毛还是偷税漏税呢,如果正常缴税,他们连这个钱都赚不到。
记者了解到,在天津,像上述的“微利”水厂有300多家。他们虽然大小不一,却都面临着竞争的压力。毕竟,能卖出去一桶水,就能赚5毛钱,所以,相互之间的竞争也非常激烈,“打水仗”是常有的事。
“‘打水仗’就是价格战呗,为了争市场,你降价我也降价,你优惠我也优惠。”做桶装水运输的蒲师傅说。
但张思鹏并不认为这是竞争,“各卖各的!”他说。但是,对天津各大水厂情况比较了解的他也透露,在天津投资一个水厂不过五六十万,但是要想两三年内收回成本,除非你的牌子打出去了。对于大部分水厂来说,每年盈利是常事,想收回成本至少也得五年,更别说投入昂贵的广告费了。
与天津情况相似,几乎全国的桶装水市场都陷入了“微利”境地。河北的一位桶装水代理商告诉记者,他们的水站现在每个月的收入已经滑到了2000多;而北京的山脉水业也表示,北京的竞争压力很大,他们现在的利润空间已经缩到了很小。
在一个桶装水行业的论坛上,桶装水的“微利”现状已经成了他们共同的感受。
卖的是品牌
在一个地区,桶装水的市场格局基本上可以从品牌上划分出来,因为品牌决定了它们的价格和定位。几乎在所有的一线城市里,这种格局表现为,农夫山泉、雀巢、屈臣氏、娃哈哈、乐百氏、冰露等全国性一类品牌占据高端写字楼、中高档小区、学校等;而当地品牌则主要占据普通居民小区、街边商店等。
张思鹏介绍,在他的水站,一类品牌主要是以乐百氏为主,价位为20元左右,由于常年驻扎在附近比较老的居民小区,乐百氏销量相对还可以,但是主要的销量还在本地牌子。
新金融记者在他的水站看到,接近水站下班时间,水站的送水师傅刚装好一车水准备去送,车内基本是本地牌子。屋内,乐百氏的桶装水整齐摆放在右边,而本地牌子的水放在左边,数量明显不足乐百氏的一半。
“这两种水的价格有明显的差别,乐百氏要比本地的水贵一倍多。”张思鹏说,即便是两种水都是产自天津,但是由于乐百氏的牌子比较响亮、又比较大,所以价格要的高。
“这就是现状,在桶装水行业,卖的就是牌子。”张思鹏还让记者看当地的不同品牌的水,品牌知名度高的盘山挂月泉的水价格在16~18元/桶,而一些没名气的小品牌价格只有8~10元/桶。“你让他们怎么赚钱。”
在桶装水行业协会里,不少人也表示“大牌子就是好做,利润高,还好卖;小牌子利润太低了”。
在广东佛山做冰露桶装水的一位负责人告诉新金融记者,他了解到的大企业一桶水能赚1元钱,一天能做两万桶;不仅水厂挣钱,下面的水站毛利也高。水站的接手价格和出售价格差可以达到13元左右,仅价格差就比小品牌的出售价格高。
另外,北京久天桶装水盖厂的刘旭认为,大品牌好做的一个很重要原的因是消费者生活水平提高了,开始对水有选择性的购买了。
“大品牌的水更安全、更有保障,所以即便是贵点,大家也愿意买。”他说。在以前,消费者对桶装水是一种需求,但现在则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目前,本地品牌拼价格是每个城市桶装水行业的现状。不过虽然利润低,数量可不小,据行业内人士统计,大部分省会城市的本地品牌都超过上百家。
张思鹏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开一家水厂的成本太低了,只需投入五六十万就可以生产了。“他们中间,每年盈利过10万就算是差不多大的了,挣五六万的在行业内特别多。”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其实大家都知道,不管大品牌还是小品牌,卖的都是一样的水,二者之间的水质差不了太多。”就在前不久,也有媒体在农夫山泉在北京的水厂里采访时发现,该厂生产出来的同样的水,贴上农夫山泉的标签就卖22元/桶,而贴上本地的标签则卖15元/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