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初的雾霾到不久前的镉大米再到近日聚焦的“癌症村”,环保问题旧账未了新账又来,刺激着人们脆弱而敏感的神经。就在去年,央视有过“著名”的一问:“你幸福吗?”幸福可大可小、可虚可实,如果问一个哲学家,他可以旁征博引、长篇大论来注解什么是幸福。然而,幸福是简单的,也是具体实在的。对于我们每一个人而言,幸福就是呼吸新鲜的空气、吃上安全的食品、喝上干净的水、看见蓝天白云,诸如此类“小事”的集合。
环境保护关系美丽中国建设,关系美丽西藏建设,也关系每一个人的幸福指数。但是,内地频发的各种环保问题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西藏是世界上的最后一片净土,也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既不能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而止步发展,又不能重复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子,用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那么,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在发展经济中保护生态、在保护生态中发展经济?窃以为,做好环保加减法至关重要。
所谓“加法”,一是广泛深入宣传,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我们每一个人是环境保护的受益者,也应是环境保护的监督者和参与者,多种一棵树、少用一度电、节约一滴水,举手投足之间都可为环境保护加分。二是增加投入、搞好规划,着力构建西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要结合生态功能区划,全面组织实施好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确定的项目;狠抓天然林保护、退牧还草、退耕还林和农牧区能源替代等生态工程;加强重要生态区域的保护与建设。
所谓“减法”,一是要发展“绿色经济”,严禁上马、改造淘汰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项目。发展是第一要务,是解决西藏所有问题的关键。但是,西藏的发展要立足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各级各部门应放眼长远,对“三高”工业项目坚定说“不”,大力发展旅游业、文化产业、藏医药业、民族手工业等“绿色经济”,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让各族人民在享受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永葆高原碧水蓝天。二是要发展环保产业,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建设污水处理、垃圾填埋回收设施等,循环利用,节能减排。(肖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