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着阳光,环绕红枫湖,置身于青山绿水间,水面倒影清晰,一阵凉风略过,空气中透出一丝润、一点凉。
6月20日,贵阳市“两湖一库”治理保护工作新闻通气会召开,记者跟随贵阳市两湖一库管理局相关人员乘船沿红枫湖“巡查”了一圈。短短数十分钟的行程,相关工作人员在船上的一路介绍,记者仿佛穿越一般见证了红枫湖农用水到高质饮用水“翻天覆地”的变化。
曾经水质恶化 蓝藻频频爆发造成严重污染
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贵阳市红枫湖、百花湖、阿哈水库水资源环境曾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工业废水、农村生活污水、城镇生活垃圾等直接排入两湖一库,致使水资源环境遭到严重污染,水质急剧恶化,蓝藻频频爆发。2007年,两湖一库水质曾下降到Ⅴ类和劣Ⅴ类,局部区域水质甚至达到劣Ⅴ类以下。
作为贵阳“三口水缸”,“两湖一库”每天向贵阳市中心城区、清镇市、白云区供水约55万吨,占整个贵阳城市供水量的70%左右,按人口比例计算,超过半数以上的居民所饮用的都是来自“两湖一库”的水,可见其覆盖面之广。
据有关部门作过测算,按照当时的污染速度,十年以后贵阳中心城区200万人口几无洁净之水可饮。
五年以来 水质好转三大水缸得以“翻身”
“目前,红枫湖、百花湖以Ⅲ类水质为主,阿哈水库水质稳定在Ⅲ类,局部区域(取水口)达到Ⅱ类。完全符合饮用水标准,老百姓可以放心。”通气会上,贵阳市两湖一库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孙华忠向媒体通报了这一喜讯。
据介绍,从根本上解决水源污染问题,就必须做到“攘外”和“安内”,这是保护治理饮用水源的根本途径,二者不可偏废。也就是说,一要切断外来污染源,二要治理内源污染。但现实并非想像的那么简单,两湖一库流域内有600余家企业,周边常住居民30余万人口,湖底沉积物仅氮、磷就分别达到7200吨和16900吨,要想在短短的3-5年内彻底根治污染,现实条件下几乎是天方夜谭。
五年来,贵阳市把治污从辖区延伸到全流域,大力构建和谐湖库屏障。一方面,强化湖库常态化管理和项目前置审查,严格执行环境准入制度,对污染环境的项目坚决禁批;在强化项目治理时,全力实施工业污染治理、城镇生活污染治理、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生物净化和生态修复等五大项目治理工程,完成70余个治理项目,有效遏制了污染,促进了水质好转。
同时,在强化执法打击方面,通过开展打击非法排污、打击违章建筑、打击非法捕捞、打击非法取水和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行为等五大执法战役,累计查处违法排污行为110余起,收缴罚款300余万元;依法拆除违法(章)建(构)筑物7万余平方米;并查处破坏森林资源案件2件、侵占水库库容违法案件2起,还协助环保法庭审结破坏森林资源案件83件,极大震慑了各类违法行为,确保各类污染减量。
通过五年的治理保护,两湖一库水质恶化趋势得到有效控制,水质逐年好转,红枫湖、百花湖从2010年至今,水质稳定达到Ⅲ类,局部水域达到Ⅱ类,阿哈水库稳定在Ⅲ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