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5000多米的拉萨市当雄县,宽阔的牧场一望无际。在这个牧业兴旺的高原县,一家现代化的大型企业赫然在立——5100冰川矿泉水,一个以水源地海拔高度命名的饮用水企业,一个引领西藏特色产业崛起的民族企业。
坚持水源地建厂 为世界提供最好的水
5100矿泉水的异军突起,并非偶然,而是经历了漫长的酝酿过程。1987年,由中国工程院藏族院士多吉带领的西藏地质地热大队对西藏自治区100多个泉水点进行勘察,发现了位于当雄县境内的水源地,即曲玛弄泉。“这种纯天然、高矿化、优质复合型矿泉水是目前全世界矿泉水中最珍惜的品种之一,可谓‘生命之水’”多吉院士说,它的发现是西藏地勘工作的重大突破,从发现到立项,前后历时达14年之久。但是,囿于当时交通不便和资金短缺,曲玛弄泉白白流入拉萨河,让很多了解其价值的人扼腕痛惜。
2005年,伴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和西藏自治区政策的扶持,西藏冰川矿泉水公司投入巨资开发这一珍稀资源。创业初期,也曾有人考虑到高原的恶劣条件,建议将水源引入平地再进行灌装,以节省成本并避开高原反应。然而,最终的决策却是就近生产。
“为了保持纯天然、原生态,我们最终决定在水源地建厂、生产、灌装,把污染的概率降低到零。”5100工厂厂长姜晓虹说。 从5100工厂向西出发,经过十几分钟的车程,然后再徒步半小时,便来到了5100水源地。工作人员打开铁门上的大锁,便望见两眼泉水汩汩地冒了出来。泉眼的四周用不锈钢围起,通过一根不锈钢钢管,天赐圣水便源源不断地流往了车间。
63岁的阿旺尊珠是当地村民,负责看管水源地周边的安全,人畜都不能放入。老人每天都要巡逻两次,有时候晚上就住在山上。“每次见到我,他都说让我放心,一定保证曲玛弄泉的安全。”姜晓虹说。
生产工艺领先 市场崛起迅猛
曲玛弄泉的泉水经过管道流进工厂,经过简单的去除杂质等程序,就可以直接进行灌装了。“我们对泉水不存在‘开发’一说,只是合理的利用,且我们利用的水量不足泉水的10%,对环境根本不存在破坏。”姜晓虹表示,其余的水量仍然汇入下面的湿地。
在“5100”的生产车间里,四条生产线开足马力运行,吹瓶、冷却、灌装、加盖、包装一气呵成,让人叹为观止。在无菌灌装车间,工人聂进国正在操作电脑前查看着吹瓶的温度。“吹瓶对温度要求很严格,温度应控制在122摄氏度左右。”聂进国说,这台从德国引进的生产线在国内只有少数几台,每小时能生产3.6万个瓶子。
青藏铁路开通后,运进西藏的物资更加便捷,但运进内地的西藏特产却寥寥无几,无形中增加了进藏物资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5100”作为西藏特色产业,成为“乘坐”火车销往内地的上上之选。西藏自治区与铁道部门合作,创立了一种造血型援藏方式。
6年间,“5100”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就了市场的领导地位。其目标机构客户包括铁路运输营运商、商业银行、航空公司、政府机构等,在全国共计开发终端店点6187个、经销商168家。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设立了4大物流中心,覆盖华北、华中、华南、西南四大区域。2011年6月,西藏“5100”矿泉水在香港主板成功上市。作为西藏在海外第一家上市公司,“5100”得到了国际认同。
履行社会责任 造福一方百姓
在5100企业里,我们见到了藏族姑娘洛桑。她原本是当地一个牧民家庭的女孩,2005年“5100”在当雄建厂时,成为5100的一名员工。在公司的培养下,勤奋的洛桑如今已经成为厂里的行政主管,去年公司还在拉萨给她分了房子。现在的洛桑已然是一个去过内地很多城市,胸怀理想抱负的有为青年。
“我们企业90%的员工都是当地农牧民的孩子,刚进来时很多人都不会汉语,企业为此做了很多努力。”5100土文勤说,公司举办了培训班,从日常生产中的词语开始教。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在员工们基本上都已经掌握了汉语,能够进行日常交流。5100还通过无偿培训、修筑公路、赞助地方学校等方式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而当地老百姓也把5100当做亲人。
“前几天,村子里的老百姓给我们打电话,说村里没有电,让我们帮着维修。”姜晓虹说,接到电话后,她帮着联系了抢修工人,为村子里修好了变压器。另外,厂里有一名员工的妻子生了病,企业还号召大家积极捐款。“员工们真的就像一家人一样,处处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公司将产品运输承包给了当地老百姓,他们或独自或合伙购买大型运输车辆,把水运到拉萨火车站,从那里发往全国各地。“全运输队共有40辆车,司机每年的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合伙买车的每年也能有个3、5万。”冲噶村运输队队长罗琼说。企业和各族员工还不忘回馈社会。
汶川大地震、西南五省旱灾、玉树地震,都能看到“5100”人的身影。“5100”与政府合力,通过各种渠道,向受灾地区捐赠价值1800万元的矿泉水。“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关爱,‘5100’有义务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回报社会。”土文勤说。
人民网2013-6-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