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美丽中国,其最终目标是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它意味着将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重新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使我们的资源环境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
环境的警钟日日惊心,生态的保护时不我待。
(四)然而,经济与生态“双赢”的道路,远非想象的那样平坦。
很多人艳羡加州的阳光、塞舌尔的海滩、芬兰的原始森林,其实在我们身边营造同样的美景,也不算太难:
实践证明,关掉燃煤电厂,停掉石化工厂,汽车限号运行,工地停止施工,不要半年时间,城市就会天变蓝,风变清,环境变好。
再到中东部的一些农村地区去看一看,随着大量劳动力进城打工,环境休养生息,植被迅速恢复,野猪、野狼上演“王者归来”,一派山清水秀的田园气象。
问题是,如果由此需要付出的代价是单双号限行、缺电少气、就业变难、经济下滑,我们是否能够忍受,又能忍受多久?
下面这两幅场景,或许可以给出问题的答案:
怒江沿岸,大峡谷间,环保主义者大声疾呼,反对水电梯级开发对生态造成的巨大损害。但令他们失望的是,当地大多数居民竟然都“愚昧”地赞成兴修大坝。
在一个经济落后的海岛,参观者体验过热带雨林的原始风情之后,拍着当地干部的肩膀说:“这样的美景,一定不要搞旅游开发,要好好保护啊!”干部一脸苦笑地反问:“如果我们都爬到树上去扮猴子,你们是不是觉得更爽?”
靠“回到从前”来解决今天出现的问题,并非正路。早在上世纪70年代,国际上就有这样的观点,在所有的环境污染问题中,没有比“贫穷污染”更为严重的。这一观点划清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两类不同的环境问题。
无论是非洲人口激增带来的生态灾难,还是中国农村曾经绵延千年的毁林开荒,其危害都不亚于工业污染。就中国而言,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直到现在还有1.28亿贫困人口,让他们脱贫致富,必须靠发展;就人类整体而言,发展,也只有发展,才是走出生态困境的治本之策。
然而硬币总有它的两面。
必须承认,在发展问题上,我们的干部有使不完的劲头,我们的行政有相当高的效率,但在环保实施力度和资源使用效率上,我们的表现就要远逊一筹了。
据国际能源署统计,中国单位GDP能耗尽管近年来所有下降,但仍为日本的7倍左右,相当于世界均值的两倍。2011年,我国GDP占全球的10.48%,却消耗了世界60%的水泥、49%的钢铁和20.3%的能源。在一些地方,为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绿卡”、“挂牌”、“进厂审签”、“预约执法”等土政策风行,环保执法部门对企业的正常监督执法受到阻挠。近年来曝出的血铅超标、违法排污等事件,很多就是企业扛着“挂牌保护”金字招牌种下的恶果。
不充分的发展与发展带来的副作用,就这样在同一片土地上同时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