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青“供水人” 一家三代水厂人的“饮水梦”
因水而兴的上海,一直与水有着不解之缘;水也成了上海城市发展的一个文化脉络。从能够喝上自来水,到喝上安全优质、纯净甘甜的自来水,再到能“打开龙头就能直接饮用“,一直是一代代市民的朴实梦想,更是老、中、青几代自来水人的不懈追求。
祖父周廷芳的梦:一家人喝到自来水
19世纪70年代之前,上海城市用水主要依靠河道,由挑水夫在黄浦江、苏州河边取水后沿途吆喝挑往居民家中。因水中含有泥沙,居民需要用明矾搅拌沉淀后才能使用。直到1883年的8月,上海杨树浦诞生了中国第一家采用地表水源的自来水厂,规模为每天供水6819立方米,通过管道直接向英租界、法租界的各国侨民供水,一般普通市民、即便是杨树浦水厂周边的居民,也喝不上自来水。
对于当时的上海人来说,水厂是个热门行业,能够进自来水厂工作是一件值得夸耀的事。1947年,当时20岁刚出头的周廷芳进入杨树浦水厂,干起了“翻池工“,尽管是个卖体力的活,但这算是水厂里的“长工”,可以一直干下去,生活有了保障,周廷芳感觉还是蛮自豪的。
然而,每天看着水厂里的自来水流入管道,自己却喝不上,周廷芳的心里有股说不出的滋味。1949年解放后,杨树浦水厂被政府接收实现统一经营,周廷芳看到了希望,“要是今后自己一家人能够喝上自来水,那该是件多幸福的事啊。”但由于是建国初期,国家的基础还较薄弱,城市的发展也较为缓慢,但周廷芳喝上自来水的梦想始终不曾停歇。
父亲周金福的梦:水要优质水量要足
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劫,让周廷芳这代人实现喝上自来水的夙愿又延后了许多年。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后,上海的供水事业才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79年,在杨树浦水厂工作了三十多年的周廷芳退休,儿子周金福按照当时的国家政策,从吉林插队回沪顶替父亲进入杨树浦水厂,接过父亲的事业棒,也延续了父亲的梦想。
当时,周金福与父母亲一同住在杨树浦路松潘路的一条弄堂内。数十户居民用水和全市没有自来水的地区一样,要靠到附近的给水站用事先买好的筹子调换水,一家人洗衣、做饭、洗漱等日常生活十分不便。伴随着全市给水站的逐渐拆除,上海市中心全部实现了“接水进屋“,周金福和父亲周廷芳也终于圆了喝上自来水的梦。
自来水“接水进屋“了,但几家居民合用一个总水表,大家按人头分摊水费。轮到自己收水费时,周金福往往为居民们用多用少产生的矛盾而纠结;加上当时的水质较差,自来水中总有一丝丝异味,周金福对饮水的要求,已和当时众多的市民一样,不仅仅是能够喝得上,而是要喝上更优质、更量足的自来水了。
经过自己和同事的不断努力,看到水厂里从前简陋的实验室,现在一个个变成了先进专业的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细菌实验室,出厂水的水质得到大幅提升,而自己搬迁的新居是“一户一表”,水量也不像以前“滴滴答答”的,周金福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儿子周佳琪的梦:打开龙头直接饮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