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海洋局有关部门最近对16条河流入海监测断面水质进行了评价,傅疃河等14条河流入海监测断面水质为劣五类。
海洋监测部门对今年3月~6月监测的16条河流入海监测断面水质进行了评价。其中,长江入海监测断面水质为第三类,黄河入海监测断面水质为第四类,傅疃河等14条河流入海监测断面水质为劣五类,劣五类水质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化学需氧量、总磷、氨氮等。
7月,监测部门还陆续完成了5月部分入海排污口排污状况和邻近海域水质监测的样品分析工作。在所监测的87个入海排污口中,工业排污口39个,市政排污口34个,排污河11个,其他类排污口3个。其中,40个入海排污口向邻近海域超标排放污水,占监测排污口总数的46%。不同类型入海排污口的超标比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其他(100%)、排污河(45.5%)、市政(44.1%)、工业(43.6%)。
同时,在对各省(区、市)超标排污口监测中发现,超标排污口比率范围为25.7%~100%,其中辽宁最高,为100%,其次是浙江,为71.4%,福建和山东的超标率分别为44.4%和25.7%。
监测部门对36个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的监测结果表明,27个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的水质劣于第四类,29个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不能满足所在海洋功能区的水质要求。
此外,今年7月,我国管辖海域共发现赤潮3次,赤潮累计面积304平方公里。其中,渤海2次,东海1次。我国管辖海域发现单次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的赤潮共计2次,累计面积254平方公里,占全海域7月累计面积的83.6%,2次分别发生在天津临港经济区东部海域和天津汉沽至天津港航道附近海域。据悉,引发赤潮的优势生物种类主要为甲藻类和硅藻类,3次赤潮中优势种为甲藻类的赤潮2次,优势种为硅藻类的赤潮1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