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水安全,一个全球关注的社会话题。天津作家秦岭的长篇纪实文学《在水一方——中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纪实》一经脱稿,就被《中国作家》《啄木鸟》《鸭绿江》等多家期刊争相发表,单行本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秦岭的文字,再次把人们的目光聚焦到中国饮水安全。
 缺水的地方,水比生命更宝贵
这本书的创作源于2012年5月,为了向世界展示中国农村饮水安全的严峻现实和饮水安全工程取得的瞩目成就,水利部决定面向全国物色一位熟悉中国社会、国情、政策且有丰富创作经验的作家来反映这一主题,经中国作协推荐,秦岭在众多备选作家中脱颖而出。2012年6月上旬至7月中旬,秦岭先后深入重庆、贵州、广西、云南、陕西、宁夏、甘肃的200多个偏远乡村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其他方式调查了河北、山西、河南、山东、青海等地的农村饮水情况,很快于9月底完成了30万字的初稿。秦岭说:“天津是中国最缺水的城市之一,居民饮用水得到国家以及引滦、引黄入津沿线省市老百姓的全力支持和无私奉献,饮水成本高于全国平均线的十几倍,但水费处于全国中间水平,因此,对于每一滴水,我们天津人都应该保持高度的认识。”
水的故事:
缺水的地方 水比生命更宝贵
秦岭的行走历时48天,涉足我国大西南、大西北地区的200多个缺水村庄。他说:“当我梳理一路走来的所见所闻的时候,我感慨、回味、沉思、亢奋,脑子里像瀑布一样倾泻的,是中国农村饮水安全背景下农民的苦与乐、悲与欢;是农民挑水路上无助的眼神;是农民喝上安全饮用水的第一次深呼吸。”于是,在每一个古代、近代、当代水利工程面前,他会对周边的沟壑、山峁、沟渠、深井、堤坝、功德碑久久注视,他的目光和岁月默契得像一滴安全的水。
通过实地考察,广西和云南缺水情况给秦岭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广西给我们的印象是山清水秀,不会没水喝啊,但我这次去十万大山,发现这里很多地方都在找水喝,感觉真是触目惊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化县雅龙乡,水利干部找来了一群小学生和秦岭座谈,十几岁的壮族女孩韦如梅伸出手给秦岭看手背上的伤疤,随后,她讲述这道伤疤与水的故事:
雅龙乡流行着一句话:“宁可不要命,不可不背水;宁可流血,不能流水。”
有一天早上家里要来客人,如梅没法去上学,妈妈让她去找水给客人泡茶。她背着小背篓,里面装着一个大塑料水壶,漫山遍野找泉眼,找了一两个小时,终于在15里路以外的地方找到了一处乒乓球拍子那么大的水窝窝。塑料水壶装满了30斤水,她背着背篓往家里走,终于看到村口了,却不小心被石子绊倒摔在地上,膝盖上鲜血淋漓,塑料桶破了,水洒了一地,她只好背着空桶悻悻地回家。回到家里,奶奶正在炉子边烧一个火筷子,准备给如梅粘塑料凉鞋坏掉的鞋带,妈妈和客人在家里正等着她的水。妈妈一看桶是空的,她膝盖上有血,当时就暴怒了,随手抄起炉子上的火筷子烫在她的手上。当妈妈要再烫第二下的时候,客人拦住了妈妈。如梅没有流泪,冲着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