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第二大水厂,位于丰台区花乡镇,日生产能力50万立方米,可满足500万人的用水需求。郭公庄水厂以及配套输水管线,总投资35亿元。
此外,北京还有3座水厂使用南水北调的水资源。其中,田村山水厂日生产能力40多万立方米,第三水厂日生产能力15万立方米,309水厂日生产能力8万立方米。
这5家水厂尽管各处一地,但其生产出来的饮用水则全部汇入北京地下的供水管网,流向千家万户。
除了这5家水厂之外,南水北调的富余原水则流向大宁调蓄水库、团城湖调节池和亦庄调节池,这三处“蓄水调节枢纽”,在向周边水厂供水的同时,也起到了水源切换的任务。这3个调蓄工程总调蓄库容约4000万立方米。
根据国家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到2020年,北京具备接纳年调水14亿~17亿立方米的能力,可满足北京市民的用水需求。

水位下降严重的密云水库,有大面积暴露出来。
用密云水库储蓄富余南水
不过,现在说“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后北京再也不愁缺水”还为时尚早。
《中国经济周刊》10月14日第39期封面故事《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三忧”》中曾报道,近年来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库由于上游汉江和丹江流域降雨减少及上游用水量加大,入库的来水量已经低于丹江口库区年均388亿立方米的流量,2008年只有279亿立方米,2012年330亿立方米。来水量的多寡直接影响调水量。如果按照1999年库区来水量146亿立方米,可能当年就无水可调。
据北京市南水北调办工作人员透露,根据规划,中线工程平均每年向北京市供水10.5亿立方米,最高年供水达16亿立方米,最低年供水只有8亿立方米。按年平均10.5亿立方米考虑,也存在年内分布不均匀问题,最小日来水量70万立方米,最大达520万立方米。而北京市的用水量相对均匀,日用水量约260万~320万立方米。
为此,早在2011年9月,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已同意在中线干线通水初期,可根据丹江口水库来水情况和上游沿线省市用水情况,适当增加向北京的供水量,提高北京水资源战略储备和供水安全保障。
由于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没有规划建设调蓄水库,水量调节问题需在各省市配套工程中解决。河南、河北、天津各省市均规划了多座水库进行调蓄。而北京市大宁调蓄水库、团城湖调节池和亦庄调节池总蓄水规模仅约4000万立方米,只能少量调蓄不能充分满足年际、年内调节的需要。
作为华北地区最大的水库北京密云水库,总库容达43.75亿立方米。但1999年至今,密云水库连年干旱,目前蓄水量仅为12亿立方米,倘若丹江口水库遇枯水年减少向北京供水时,密云水库没有足够的水量保证北京城市用水需求。北京市南水北调办认为,将南水北调富余来水调往密云水库,可使水库调蓄水量增加到17亿立方米以上,使密云水库与南水北调丰枯相济,恢复多年调蓄功能和供水功能,保证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