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水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自然资源,水安全是复兴中的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有资料显示,我国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上名列110位,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然而随着气候变暖、社会水资源开发利用速度的剧增,不少曾经在我们生活中影响巨大的河流、水系,正面临着干涸断流或被严重污染的双重危险。中央台派出多路记者深入华北、西北等地,对曾经在中国历史上留下巨大影响的汾河、黑河、运河等地域,进行深度调查。
从今天开始特别策划《中国水安全调查报告》将播出系列报道《消逝的河流》,今天请听第一篇:《“八水绕长安”何日能重现?》。
田继伟:整个这个河流流的时候就让人感到浩浩汤汤,非常漂亮。这八条水系只是我们直观上看到的,八水绕长安绝不止八水,所以不管是汉代,甚至是秦代,甚至更早的时期,这个地方是水网纵横……
在西安博物院,正指着地图讲解的是讲解员田继伟。一幅七、八米见方的古长安地形图清晰地展示着“八水绕长安”的分布。
作为土生土长的西安人,田继伟说,“水”曾经给这座3000年的古城带来了灵动的气息,但不幸的是,当年“八水绕长安”的景象如今已经被破坏殆尽。
其实,从唐代中晚期开始,长安的水资源慢慢开始遭到破坏,一些由“八水”延伸出的小支流甚至消失了踪影。陕西省社科院长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晨也验证了田继伟的说法。
陈晨:唐朝以后由于安史之乱大破坏,连年战乱,这个水就不太重视了,不太重视一些水就荒芜了。天气的变化,也对八水造成了影响,加上各种各样的原因,水流越来越小,八水每况愈下。
明太祖洪武二年,“西安”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了中国历史中。明清时期,靠近西安城墙西侧的几口“甜水井”成了当时西安人吃水的重要来源。大伙天不亮就提着水桶到甜水井买水,让卖水人赚了个盆满钵盈。但这仅剩的几口甜水井,恰恰反映出西安的水质正在进一步恶化。
田继伟:由于人类长期活动或者周围自然环境变化,导致城市水质发生了变化。看起来是周围的八条明的河流的问题,实际上是隐含着明的河流和地下水之间的互补关系,你明的河流的质量好了,地下水的质量才会好。
人类活动对“长安八水”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了现代。像田继伟一样的老西安人,提起河流遭到破坏的现象,都非常痛心。
田继伟:你就只要翻阅咱们过去三年的报纸,就经常发现包括渭河包括沣河两岸都有挖沙取沙的现象,以前河水不是这个样子的,很多河流都是70厘米,一米四五,深的地方就五六米深,现在一挖沙,好家伙,八米深!没办法。这种挖沙取沙就是破坏河床整个的生态环境了。整个的河床你看起来百米宽,但是真正能流水的地方加起来可能也就不到十米,不到五米的样子。
在很多老西安人的记忆里,八、九十年代,西安的“水荒”尤为明显,老百姓过春节下饺子都无水可用。除了自然降雨减少,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破坏也愈演愈烈。十年前就提出应当恢复“八水绕长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佩成教授也表示,相关决策者要站在更高的层面看问题。
李佩成:人和自然要恰当的相处,讲两个自然规律很简单,但我们都忘掉和忽视了,一个叫报应规律,不是不报,时间未到;再一个易毁原理,容易毁掉的原理,一个事情的形成很难,搞破坏很容易。自然变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由于地质变迁啊,历史的变迁啊,有些河流就消失了;有些是我们的行为造成的,我们怎么办呢,对自然这部分,我们尽量做到顺应自然,对于我们人的行为的话就是检点。要总结、检讨我们的治水思想,要综合的平衡,从全局利益,从最大利益出发,对水利工程要采取慎重态度。
2013年,西安市委、市政府规划的“八水润西安”工程全面启动,预计到2020年底完成。能在一个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人均1/6的严重资源性缺水城市重现“八水”美景,让母亲河不再叹息,将是西安这部历史长书留给后人慢慢品读的最宝贵财富。
(责任编辑:卫士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