邕江河道两岸数公里,被沿江居民划割成无数块小菜地,变身为“开心农场”,部分“农场”还处在南宁市的河道饮用水水源地。邕江河道的菜地,不仅影响南宁市饮用水河流的水质,还会堆积河道泥土,抬高河床,影响行洪。
河道变身“开心农场” 绿油油一片
12月6日,广西新闻网记者沿着南宁邕江河道,从北大桥徒步走至中兴大桥,发现在邕江绵延数公里的河道两岸,被划分为大小不一的多块小菜地,有些菜地还被木板和渔网围挡,一些挨着的菜地上,还插有挂着不同颜色塑料袋的木棍,以此来划分界限,部分菜地仅离河边不到1米。
在北大桥下,广西新闻网记者见到菜地上种植的蔬菜或是绿油油,或是零星的冒出芽。有些菜地或因疏于“管理”,加上天气较干燥,土地有些微裂,还有几块菜地明显刚被翻过。从北大桥下向西行约300米,广西新闻网记者发现朝阳溪补水泵站周围的菜地比北大桥下要密集得多,一块挨着一块绵延数公里。一些菜地上的芥菜、生菜长势喜人,在一些离江边较远的高地上,还有人在周围放置了四、五个水缸,里面盛满了水,以便灌溉蔬菜。
沿着永和大桥方向走,环顾河道四周,都是菜地,在河道较陡的河段有些菜地错落有致,如果没有河流经过,不少人会误认为是城市里的梯田。记者走下防洪堤,看到离永和大桥桥底不远距离的河道上种满了芥菜、生菜、油麦菜等,由于河道上土层很松软,且河道有一定坡度,记者在往江边走时,地上的泥块会顺着鞋子向江边滑落。
在相距不远的中兴大桥下,广西新闻网记者看到河道内立着成排的水泥栅栏,栅栏之间没有障碍物,菜地就在这些栅栏的两边分布开来。在河道菜地旁一栋建筑物上挂有蓝色的牌子,上面写着:“上游2000米到下游300米为饮用水源保护区”。
但这标牌丝毫没能阻挡居民在河道抢地种菜的“热情”。种菜的居民用碎石划分菜地地界,开辟出多条小路,纵横交错,一直延伸到邕江边。
在中兴大桥桥底,广西新闻网记者见到的则是一派繁忙的劳动场面。一名戴着草帽,穿着防水靴的妇女,挑着两个木桶到邕江边舀水;一名中年男子蹲在菜地里将摘下的油麦菜放进桶里;在离桥墩约20米处,一名妇女站在菜地边,用水瓢给蔬菜浇水。这块长约3米、宽近4米的菜地里,竟种了香葱、生菜、油麦菜、芥菜等多个品种的蔬菜,简直是一个小型的“蔬菜基地”。
河道种菜由来已久立界石划地盘
在北大桥北岸桥下给菜地浇水的一名妇女,是边阳街的居民,周边这七、八块菜地,都是她开垦的,台风“海燕”来临时,邕江涨水把她的菜地淹没了,水退后她又重新开垦。“种菜主要给自己吃,有多余的也会拿去市场上卖。”这名种菜的妇女告诉广西新闻网记者,住在附近的许多居民,都跑到这片河道边种菜,平时灌溉都是用江水,有时还会从家里挑些鸡粪给菜施肥,“现在菜市的蔬菜贵,又喷有农药,还是吃自己种的安心。”
一名50多岁的女菜农对广西新闻网记者说,她一家人都是住在邕江边,从她父辈时就开始在河道上的这块菜地种菜,当时的江面还没现在这么宽,“在河道边种菜的菜农大多都是村里的邻居,有些人在这里种了十几年的菜,有些人出去打工后就由其他的人来种。”
广西新闻网记者了解到,在邕江河道两岸种菜的居民,有部分原本就居住在邕江江边,后因南宁城市版图不断扩大和邕江河道防洪建设的需要,部分村庄的土地被征用,但他们依然在河道两岸种菜,并会在菜地里立好界石,划好地界。
河道种菜影响水质政府部门该如何解决?
据了解,在河道内种菜容易堆积河道泥土,抬高河床,影响行洪。更为严重的是,开垦菜地会导致土质疏松,到了汛期,洪水冲刷易造成水土流失,而且菜地上的肥料和农药还会被洪水冲进邕江,造成水质污染。而南宁市现有6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其中有5个地表水源来自邕江,即三津、陈村、中尧、西郊、河南5个取水口,全市供水量中的95%也是取自邕江。
由于河道内种菜会加剧水土流失和水质污染,极易影响行洪畅通,国内如湖南、河南等省的执法部门,采取了强制铲除的方法予以杜绝。
一名在河边挑水浇菜的居民对广西新闻网记者表示,曾有大桥管理处的工作人员过来劝说不要在河道上种菜,会影响行洪,但等工作人员离开后,居民又继续在此种菜,“在河道上种菜,有时会施肥、洒农药,对邕江水质可能会造成污染,但应该不是很严重吧?”
南宁市对在河道两岸种菜的行为,是如何进行管理呢?哪些部门有权限管理邕江两岸的“开心农场”?政府职能部门的执法权限是否仅停留在“劝说”层面,又该如何执法予以制止?对此,广西新闻网将继续予以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