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在家楼下看到停水通知,从今晚停水要停到后天早晨,整两天,大夏天停两天水,还让不让人活呀,身上不臭啦。”
“明天又要停水了,害得我昨晚存了一洗衣机清水,盆盆罐灌、壶都用上了,准备应对停水危机,太没意思了。”
“水污染了,只能靠矿泉水过日子,今晚我将用一瓶矿泉水洗澡。”
这是几位网友在网络上的留言,尽管只有寥寥数语,却道出了国人目前所面临的水危机的真实情境。
2007年,更是一个多事之秋,城市饮用水危机频发。
5月28日,太湖水域蓝藻爆发,无锡300万人守着太湖没水吃。
7月2日,江苏沭阳因为水源地上游工业污染,整个沭阳县城停水超过40小时,县城20万人断水。
7月26日晚,湖南娄底市冷水江中泰矿业有限公司铅锌矿发生尾砂泄漏事故,40万人无水可用。
……,一起起城市饮用水危机事件触及了人类敏感的神经,一时间,人们才恍然大悟:这个世界上什么都可以没有,就是不能没有水……
上篇:危机
核心提示:接连不断的停水事件,向城市发出警告,危机就在你身边。而面对“城市不缺水但城市缺水喝”的尴尬,人们又只能被动地四处找水,祈祷自己不要碰到饮用水危机……
水!水危机!
“净水器,这个东西用不上了,扔掉吧。”
“扔掉?那万一合肥的自来水也污染了怎么办?”
“放心吧,合肥用的是大别山的水,不会有污染的,带这东西到合肥多老土。”
听到儿子的话,62岁的王长久老人狠狠地抽了口烟,小心翼翼地将净水器装进了垃圾袋。
时间已经到了2007年9月25日夜里11点。在蚌埠市解放路上的一个旧小区内,王长久老人家里依旧灯火通明,老人和老伴正紧张地整理着家当,第二天一早他们将跟着儿子搬到合肥住。
“这净水器我们这里家家都有,用来吸附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还能杀菌,我们喝水就靠它,都成习惯了”。王长久老人告诉记者,每当污水来临,自来水水质变差的时候,他家的净水器就会派上用场。从最初的活性炭到现在的臭氧水机,从国产货到诸如“百诺肯牌”这样的洋品牌,王长久老人调侃说自己在购买家用净水设备这一块是舍得投入,可以说是做到了与时俱进,用的都是市场上比较先进的设备。
“我们这是没办法呀”。蚌埠人吃水靠的是淮河,王长久称这都是一次次饮用水危机给逼出来的。
1994年7月中旬,淮河发生特大污染事故,蚌埠市民拧开水龙头发现流出的竟是黑水。蚌埠三家自来水厂使出浑身解数,甚至派上了活性炭,却无奈此刻的自来水厂已成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厂彻底瘫痪。人们靠纯净水和井水生活,蚌埠人遭遇饮用水危机。
1996年春节后,淮河再次发生污染事故,蚌埠全城大停水,70万人口再一次陷入水荒。
“现在虽说情况好些,但也不稳定,生怕出事”。王长久老人称自己这些年老是提心吊胆,生怕自来水出问题。“这次我和老伴下决心搬到儿子那里住,合肥喝的是山里水,应该好些”。
2007年9月26日一早,王长久和老伴阔别生活了60多年的城市,跟车到了合肥。“亲戚朋友都在蚌埠,真的有点舍不得老家,其它都好,就是那里喝水太伤人了”。
其实与王长久老人一样,一时间很多城里人发现喝水真的成了一道难题。
2005年11月松花江遭遇污染,哈尔滨市区被迫停水4天。
而2007年,似乎更是一个多事之秋。
今年5月28日,太湖水域蓝藻爆发导致无锡大部分城区自来水水质发生变化、变臭,无锡300万人守着太湖没水吃。
6月22日,宜昌境内发生大面积高强度降雨,导致长阳境内某锰业公司渣场矿渣夹杂大量污水外泄,冲入清江。23日,数公里长污染带流入清江宜都市境内,为了保证饮用水安全,该市停止供水,直到24日才恢复。
10天之后,江苏沭阳因为水源地上游工业污染,自来水发黄发臭。整个沭阳县城停水超过40小时,造成县城20万人断水。
7月20日18时,六安市金寨县梅山水库上游省道全军乡沙河店村附近,一辆满载汽油的油罐车侧翻。车内装有13吨汽油,其中12吨已泄漏至水库库湾支流内,造成河道水面污染。污染带长约1公里,宽约3米,并逐渐向库区水面扩散,直接威胁到金寨县城市供水水源地,情况十分紧急。
7月26日晚,湖南娄底市冷水江中泰矿业有限公司铅锌矿发生尾砂泄漏事故,部分含铅、锌等元素的尾砂流入资江,使得从资江取水的冷水江市及下游新化县城被迫停水,直到28日才恢复供水,共计40万人无水可用。
……,接连不断的停水事件,向城市发出警告,危机就在你身边。
2006年6月,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布《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月报》称,有16个城市水质全部不达标,占重点城市的14%;有74个饮用水源地不达标,占重点城市饮用水源地的20.1%;有5.27亿吨水量不达标,占重点城市总取水量的32.3%。
同年8月22日,水利部副部长翟浩辉指出,我国城市饮用水安全问题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废污水排放量大而监督管理薄弱,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且有加剧之势,涉水疾病种类增多,发病率明显升高,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健康。在调查的661个城市4555个集中饮用水水源地中,有638个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不安全,影响5600多万人,水污染已成为影响我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的首要问题;二是随着城镇化率及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居民生活用水需求也不断提高,加之北方地区连续干旱,城市供水短缺加剧。目前600多座大中城市中,有400多个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问题,城市缺水总量达60亿立方米。城市饮用水短缺不但给居民生活造成了困难,也严重影响了城市的水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三是水源地监控体系、应急预案与管理机制等不完善,保障城市饮用水安全的应急能力较低。近年来,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故过程中,暴露出城市饮用水应急管理的许多薄弱环节。
2007年8月2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做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会议指出,近几年来,中国城市供水水源、净水厂、供水管网的建设和改造取得较大进展,污染源治理和饮用水监督管理力度不断加大。但是饮用水不安全问题仍然存在,一些城市水源地水质不合格、水源地污染和水量不足问题比较突出,有的供水管网建设落后,导致二次污染,有的水质监测和检测能力不足,应急供水能力较低。
目前,饮用水安全问题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联合国已确定2005年至 2015年为生命之水国际行动10年。在我国,现在正常年份全国缺水量近400亿立方米,全国城市缺水总量达60亿立方米。未来20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将达到3500美元,城市化率将达到60%左右,城市人口将达到8~9亿,饮用水安全问题将成为每一个城市当政者必须应对的严肃命题!
合肥城饮用水之变
72万,75万……,79万立方米/日。
2007年8月2日这一天,安徽省合肥市的用水量窜升至79万立方米。当日合肥供水集团各项供水设施均已达到满负荷运转的上限,机电设备已在超负荷运行,供水形势异常严峻。
一个月后,合肥市为了保障城市原水供应,确保中秋、国庆合肥市工业生产及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从9月21日起,通过六安淠史杭干渠引入6000万方优质原水,补水过程耗时1个月。
这已是合肥今年第三次对“大水缸”进行补水。今年1月和6月份,分别对“大水缸”补水6000万方和3000万方。
“合肥在买水吃”,合肥市董铺·大房郢水库计划调度科徐敏告诉记者,当前合肥城市规模一天比一天大,用水量逐月增加,存在水源不足的问题。近几年来,每年的11月到来年的3月,合肥市都要对城市水源进行补水。但就是这样频繁地大规模补水,合肥还是觉得不够用。
合肥“大水缸”的演变
“母亲河”被污染了,巢湖病了,“大水缸”的水又不够吃……
今年66岁的赵世银老人是土生土长的合肥人,在他看来,虽然合肥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停水事件,但合肥自来水来的并不容易。“小的时候喝南淝河水,后来改喝巢湖水,现在喝大别山水,来源一次比一次长,这一点从水价上也能看出来,水是越来越贵嘛”。据2001年《合肥市志》记载:1961年合肥居民生活用水价为0.2元/m3,1971年0.16元 / m3,1991年为0.17 元/ m3。而2004年已达1.44元/ m3,2007年猛增至2.35元 / m3。
“价格在涨,这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取水的成本高了。”合肥市供水集团高级工程师王大钧说,地处长江淮河之间、巢湖之滨的合肥,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7度,降雨量近1000毫米,日照2100多个小时。相比较北方城市来说,合肥并不算是个缺水型城市。但和国内一些城市一样,“合肥不缺水但合肥缺水喝”,而这每一次水源地的变化都跟污染有关。
上世纪五十年代合肥人喝的是南淝河水。
南淝河被称为合肥人的“母亲河”。位于南淝河孝肃桥段的合肥供水集团又被合肥人称为第一水厂。该厂建于1954年11月1日,直接取水于南淝河下游的巫家湾,日产自来水6千立方米。然而好景不长,1958年南淝河污染加重已无法利用,水厂被迫更换水源,开渠从巢湖引水。
1965年5月,巢湖引水段藻类繁殖,水质恶化,自来水公司要求复用南淝河水源以解燃眉之急。此后,根据1977年《合肥市供水工程规划任务书》的规划,自从四水厂建成投产后,从南淝河取水的一水厂功能逐步收缩,于同年12月停止生产。
事过境迁,今天在西新庄南淝河转弯的一个地方,上游游弋的鱼虾,在下游已消失了踪迹。南淝河一段一段的污染,已经把这条河变成了合肥的“下水道”,水质已经达到劣五类。
南淝河水不能用,合肥把水源地放在了巢湖。
1987年,位于义城镇的合肥市四水厂建成,巢湖成为合肥的主要水源地。然而同年7月即出现藻类污染,水发臭而被迫停产。危机之下,1987年10月,合肥市政府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对巢湖水质进行评价,开治“病”处方,研究确定改明渠引水为管道引水,即在原渠道内铺设2根直径为1500毫米的水管,将取水口伸至湖中1500米处以避开藻类。
然而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巢湖污染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后,从近年的实际情况来看,全湖有73.3%左右水域处于富营养状态,26.7%水域处于重富营养状态,0.3%的水域处于极富营养状态。
巢湖“病”了,合肥自来水发臭现象时有发生,这让合肥人很不放心。该到哪里去找水?合肥人想到了董铺水库,目光瞄向了另一座兄弟城市——六安。
被合肥人称作“大水缸”的董铺水库修建于1956年,位于南淝河的上游,其最初的功能就是防洪。董铺水库自1960年开始蓄水运行,1961年向合肥市供水,当时只供应市自来水公司二水厂一户,日供水量仅5万吨。巢湖水发臭后,董铺水库的功能随即发生了转变,其城市供水功能凸现。随着另一“大水缸”,总库容1.84亿立方米大房郢水库的建设,合肥市形成了以董铺水库及上游3大水库联合调度为主,巢湖作为战略备用水源的双水源供水系统,这从根本上解决了合肥市夏季自来水异味问题。
然而,随之而来的就是水量不够的问题。
合肥市董铺·大房郢水库计划调度科徐敏科长告诉记者,合肥市两个“大水缸”自身供水能力1.1亿立方米,而2005年合肥市城市供水需求量为1.9亿立方,2006年2亿立方,缺口很大。“合肥用水量每年以10~20%速度递增,合肥缺水量越来越大,2005、2006年我们每年从上游大别山地区水库通过淠河和滁河干渠补水1.2亿立方,0.156元/ m3,花费将近1900万”。
“合肥市是优质水资源缺乏的城市,目前来看,缺水的状况还没积聚到一定的程度,没有完全表露出来。合肥市夏季供水紧张,导致部分企业和住户停水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都是城市缺水的真实表现。”在安徽省环保局高级工程师韦光耀看来,当前一个城市出现饮用水危机事件,多是水源地遭受污染造成的。
污染逼着合肥人四处找水。可以说,合肥城的饮用水之变,正是当前一些城市饮用水历程的缩影,其中的滋味耐人寻味。
“大水缸”保卫战
“大水缸”就是命根子,我们一定要保护好。
2007年8月13日,站在烟波浩淼、天水一色的“大水缸”前,合肥市董铺·大房郢水库管理处副主任陈三兵感觉肩上的担子无比沉重,此前他刚刚送走两拨检查组。
2007年8月7日上午,安徽省政协领导深入两大水库做实地调研。调研组在董铺水库周边发现,由于市政污水管网建设滞后,两条蜀山汊支渠所接纳的污水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直接污染着董铺水库。“花大力气保护好合肥的大水缸”,检查中,省政协委员、省九三学社副主委李益湘反复叮咛合肥市董铺·大房郢水库管理处的同志。
8月10日至12日,合肥市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甄长琢率队调研董铺·大房郢水库水源保护问题,并对源水主要供给地的淠史杭灌区、横排头水利枢纽、响洪甸水库、梅山水库等地进行实地调研。通过了解、座谈,调研组认为随着合肥城市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水资源需求量会日益增大,应把大别山区水库的源水作为合肥城市的主要源水供给地,超前谋划。同时,应加强区域合作,综合整治水库周边的环境,实施流域范围内项目的准入制度,确保水源地的水质不受污染。
400多万人饮水就靠 “大水缸”,一时间董铺水库成了合肥人关注的焦点。
合肥市环保局自然生态处仰礼信处长告诉记者,为保护好大水缸,近年来仅合肥市人大就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如1987年颁布的《合肥市董铺水库水源水质保护办法》,这是合肥市第一部关于水源地保护的法规;2003年出台的《合肥市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2006年修订的《合肥市水资源管理办法》,同年6月通过的《合肥市城市供水条例》等等,规定之详细,法规之多在国内实属罕见。
然而虽有“尚方宝剑”在手,但合肥大水缸污染防治工作并不乐观。
具体来说:一、面源污染依然大量存在:(1)农业污染。两大水库391.5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内80%为耕地,大量的农药、化肥使用后,随着农田灌溉排水或雨水径流排入水库形成污染;(2)董铺水库保护区面积为207.5平方公里,一级保护区面积为28.26平方公里,一、二级保护区分布着6个乡镇,19个村(委员会),139个居民组。大房郢水库二级保护区分布着4个乡镇(区),16个村(委员会),121个村民组。星罗棋布的村庄、小区,带来大量的人畜粪便和生活污水排入水库;
二、水库周边的各类工业园及沿线小工业厂矿形成的污水未能截流直接入库。
三、中科院合肥分院座落于董铺岛,每天产生5000方污水经简易处理后直接排入水库,造成董铺水库水体污染。……
事实表明,大水缸保卫战进入了攻坚阶段。
“我们的工作难度在逐渐加大。” 合肥市董铺·大房郢水库计划调度科徐敏科长无奈地说,“我们单位没有行政执法权,看到别人在水库周边钓鱼和倾倒垃圾,我们只能劝阻,有的人听了,而有的人却毫不理会,甚至出现和我们巡查员斗殴的事件,而我们却无能为力。另外,我们希望尽快成立水上派出所,对水库实行统一管理。”据了解,董铺水库的水域和陆地部分分别属于庐阳区派出所和井岗派出所管辖,当水库出现问题时,往往水库管理部门和两个派出所之间并不能统一协调,使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
另外,合肥市董铺水库保护区面积为207.5平方公里,大房郢水库保护区面积为184平方公里。庞大的保护区面积、有限的管理人员,有时只能望水兴叹。巡视人员说,“环科学岛巡查一次就需要四个多小时,而科学岛只是我们巡视的一小部分。”
合肥市董铺·大房郢水库管理处副主任陈三兵也认为“地界不清,责权分离”是当前保护工作的拦路虎。大房郢水库是新建水库,地界清晰、产权明确。但董铺水库是五十年代建的老库,虽然30米高程是法定洪水控制线,但30米高程以下有不少土地属于农民承包的责任田,围绕等高线上下开发、承包、填筑现象时有发生,由于地界不清,责权含糊,水政执法人员在执法中存在难度大、扯皮多、执法难等现象。
8月20日,合肥市环保局自然生态处仰礼信处长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合肥市的两个“大水缸”处于城市和农村的包夹之中,是个“城中库”。“董铺水库修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当时的功能是防洪,没有考虑到将来会当作城市的集中饮用水源地”,他认为随着库区附近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人口的增加,污染防治的压力将越来越大。
保护?开发?两难的抉择
“合肥的水缸里怎么能洗澡,胡闹能不出事?”网友三月飞雪跟帖说。
“那可是我们饮用水的水源呀!”网友老帅跟帖。
“难道平时喝的都是过滤过的洗澡水?”网友Tyhz问。
“原先有规定是不准在水库游泳,为什么不执行?”网友hznbfsw问到。
……
8月24日,合肥某论坛上一则有人在董铺水库游泳而溺水身亡的新闻引起网友热议。合肥市环保局自然生态处仰礼信处长见怪不怪:“合肥这样的情况很多,水库岸上车子跑,水里有人洗衣洗澡,太常见了。而这在国外是不可想象的,他们对水源地的保护措施非常严格,类似于我国的军事禁地。夸张一点地说,连一只鸟都飞不进去,更何况人呢?”仰礼信认为国外的保护经验值得借鉴。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一直以来,一些人纷纷在打董铺水库的“主意”,把董铺水库作为招商的“招牌菜”,这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三国城休闲度假村和安徽省水上运动中心都曾设在董铺水库。而不远处的新加坡花园城,是合肥市招商引资项目。“亲近合肥市西郊风景区董铺水库”的广告语,确实让很多买房者慕名而来,成为生活在“水世界”的人。然而现实问题是,三国城休闲度假村园区内没有污水处理设施,其餐饮废水、生活污水等对董铺水库水体有重大污染隐患。记者了解到,今年的8月21日,合肥市园林局已责成三国城休闲度假村立即停止经营活动,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经环保部门依法验收合格后,方可从事经营活动。
“垂涎董铺水库优美的环境没错,但这是咱们合肥人的大水缸。南淝河水污染了,我们到巢湖取水,如今巢湖水也不能喝了,只能靠这个‘大水缸’了,而且水还不够吃,每年要花几千万买水。前前后后,这些年水厂的建设费、人力费用,成本不知道花了多少,代价太大了!”安徽省环保局高级工程师韦光耀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合肥自来水来之不易,其经验教训值得总结,“爱水更要护水”!
中篇:破题
核心提示:城市水危机,“开源节流”才是活水之路……
备用水源,给城市饮用水加把“安全锁"
“我来5箱,我先来的,别跟我抢!”,“我要2箱,快点啊!”,人流蹿动,叫喊声、争吵声不绝于耳。
这是2007年5月30日无锡市民疯抢纯净水一幕。当天上午10时,无锡市因太湖西北部蓝藻大面积爆发,城区供水被迫中断,措手不及的市民疯拥至各大超市,纯净水被抢购一空。
“不给我们供自来水,不到超市买,我们喝什么啊?难道等着渴死吗?”无锡市民高先生愤懑地说。
而就在两年前,2005年11月松花江遭遇污染,哈尔滨市区被迫停水4天。哈尔滨市民争相抢购饮用水,有的顾客甚至一次买了5000元的矿泉水。
……,一起起城市饮用水危机事件触及了人类敏感的神经。城市供水系统为何变的如此脆弱,乃至于不堪一击?人们开始思考城市备用水源的建设。
“建设备用水源,可以在因为突发性污染事故发生,导致供水停止的情况下迅速启用,能有效解决居民供水压力。”安徽省水利厅水政水资源处朱雪冰处长认为,当前我国很多城市还没有备用水源。比如重庆,由于重庆主城区的饮用水来自长江和嘉陵江,水量充沛,但是一遇到干旱的季节,两江水量锐减,自来水厂的取水口露出水面,市民饮用水就会受到威胁。建设备用水源,迫在眉睫!
因地制宜找水源
200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要求建立储备体系和应急机制。即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建立健全水资源战略储备体系,各大中城市要建立特枯年或连续干旱年的供水安全储备,规划建设城市备用水源,制订特殊情况下的区域水资源配置和供水联合调度方案。
2007年8月2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要求加快建设备用水源地和制定备用水源方案。
与此同时,一些地方也将备用水源地建设提上议事日程。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如北京、深圳、天津、哈尔滨、成都、长沙、无锡、厦门等城市正积极实施“第二水源”战略。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国家并未就备用水源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做出详细规定,目前各地备用水源建设都处在自己摸索当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备用水源的建设步伐。
首当其冲的是备用水源地的问题。2006年12月26日,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指出,我国水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2005年,全国七大水系的411个地表水监测断面中有27%为劣V类水质,基本丧失使用功能。重点流域40%以上的断面水质没有达到治理规划的要求。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现象,近岸海域赤潮和三峡库区支流“水华”现象接连发生。全国大、中城市浅层地下水不同程度地遭受污染,约一半的城市市区地下水污染较为严重,大城市的中心地带、城镇周围区,以及排污河道两侧、引污灌溉区污染尤为严重。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人们又该到哪里去寻找“第二水源地”?
知名环保专家、河海大学陈卫教授认为,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要因地制宜地考虑备用水源,以应对污染、战争等突发事件时启用。备用水源形式是多样化的,关键是因地制宜,如采用城镇区域供水、城市周边水库蓄水、利用地下水等,而备用水源必须平时维护,才能在应急时发挥实效。
“当前我国一些城市饮用水源渠道单一,抗风险能力不强。”民革蚌埠市委会副主委、蚌埠市环保局副局长马成喜特别提到了对优质水井的保护问题。2007年7月2日15点起,江苏省沭阳县地面水厂取水口遭受新沂河上游不明污染源污染,城区供水系统被迫关闭,城区20万人断水。三个小时后,沭阳县启动城区饮用水源应急预案,陆续启动33口自备井,减轻了城区人口的饮用水困难。马成喜建议政府部门应对当前城市水井进行排查,分类造册,对那些水量大、水质好的优质水井要严格保护,这将极大增加城市饮用水安全系数。
“目前中国有85000多座水库,数量众多,选择一些水量丰富、水质好(三类以上)的水库,让他们发挥城市供水功能,一举两得。”合肥市环保局自然生态处仰礼信处长认为水库是“第二水源地”的绝佳选择。
“关键是政府要通盘考虑,把备用水源建设纳入城市饮用水安全工程之中,同等对待。” 安徽省环保局高级工程师韦光耀建议中央、地方各级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推进投资多元化,建立中心区域供水管网连接系统,完善第二水源供水系统,让各个系统在出现突发事件时可以相互供给。
备用水源是城市的第二生命线。专家认为水量丰富、水质好(三类以上)、能与现有水厂有效沟通、能迅速启用、安全可靠、对城市其他基础设施影响小、建设难度较小、环境影响较小等等,这些都是建设备用水源时应考虑的因素。
备用水源不能成了“没人管的孩子”
有了备用水源,不加强保护也是枉然。
从现状来看,对备用水源的保护还没有提上日程,最显著的问题就是没有对备用水源地划分保护区,导致备用水源地污染严重。杭州市的备用水源贴沙河水质仅为Ⅴ类水,处于严重富营养化状态,因此,杭州市不得不另觅备用水源。
天河是蚌埠市的备用水源地。2005年10月,附近企业违规排污,天河遭受大面积污染。今年6月9日,蚌埠市环保局检查发现,在冯嘴子村天河处有大量网箱养殖,养殖密度较大,天河仍然不安全。
“备用水源是应急的,一般不会使用,人们也没当回事,与生死相依的水源地相比,备用水源确实是一个可怜的孩子,遭到了冷落”,知名环保专家、河海大学陈卫教授认为城市供水安全关系到人民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城市供水安全,温家宝总理不止一次地强调政府要切实保障城市居民的饮用水安全。“备用水源建不好,建好了没保护好”,说到底,这还是个科学发展观的问题,相关部门缺少忧患意识造成的。
节水之痛
三年节水1.5亿立方,2006年节水4703万方,一年节约资金1亿元……
这是安徽省合肥市节水办发布的2006年度城市节水报告。报告中指出,合肥市每年的用水量约在2亿立方米,通过使用节水器具, 检漏供水管道等措施,2001~2004年整个合肥市共计节水1.5亿立方,占合肥全年用水量的75%;2006年合肥市计划用水率超过95%,每年因此节约水量4333万方,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85%。检漏和节水器具的投入年节水370余万方,节约资金700余万元……
“说白了,这些水都是白白浪费了,其实是完全可以省下来的”;“合肥市仅每年堵漏自来水数量就达60多万方”;“一般一个关不紧的水龙头一个月可漏掉3吨~6吨水,而一个漏水的抽水马桶,一个月漏水则可高达26吨。如果听任跑冒滴漏不及时维修,省城合肥20多万个抽水马桶、60多万个水龙头,一年可白白漏掉自来水上亿方。”;“现在最让人头疼的是地下供水管网老化问题,2005年,我们就检测维修了100多处地下管网跑冒滴漏问题,按照漏水量计算,避免了当年175万立方米自来水白白流失”;“节水能成为一种社会习惯就好了”。
2007年8月2日,合肥市节约用水办公室工程师韩闯边给记者算账,边强调节水工作的重要性。韩闯说自己是名“职业”节水人,虽然合肥市是“全国节水型城市”,节水工作走在全国的前列。但和国内一些城市一样,节水工作难度将越来越大,形势并不乐观。
透视节水“顽疾”
哗、哗哗……。
9月17日上午8时左右,记者在合肥市一机关发现这样一幕浪费水的镜头。十几层的机关办公楼,层层都有将满壶的隔夜水倒掉的现象。值班师傅告诉记者机关各处室的人都有早晨到开水房冲开水,之前直接将过夜水倒到卫生间或水房的习惯,其中有 1/3以上都是整瓶水,而开水房又无相关存水设施。也就是说,仅一个早晨该机关就有将近30升的水被白白浪费掉。
2006年11月21日《光明日报》撰文披露,北京市对48家市、区政府机构2004年的用水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48家政府机关的人均年用水量是城市居民的3倍多!
“这也太浪费水了”,看到绿化工人用喝的自来水浇树,还一路走一路洒的情形,合肥市民吴银林摇头惋惜。8月2日上午吴银林在途经合肥市黄山路时发现,园林养护人员开着水车,拿着皮管正在向路边的绿化带浇自来水,水漫到整个路面。据了解,一台绿化车可以装8吨水,要把此次的5400平方米的绿化带给全部浇完,至少要五车共40吨自来水。市民吴银林认为,一般来说,城市绿化对水质要求不高,用喝的自来水太浪费了。
用自来水冲刷、再喷沫,最后再用自来水清洗,一辆干净明亮的本田雅阁轿车呈现在车主面前,给了10元钱后,立马消失了。这是9月5日夜里8点记者在合肥市合作化南路一家洗车行看到的情景,街头都是水。据洗车行樊先生介绍,清洗一辆车平均耗水量约70~80升,他们每月洗车的用水量在100吨左右。
另据中央电视台2005年8月8日的报道称,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超过240万辆,如果有一半的车辆采用人工方式洗车,每年清洗50次,那么,北京市全年因洗车浪费的水量将超过300万立方米,这几乎是北京整个昆明湖的蓄水量。
“我家是平房,周围也是,十几家一个水表,最近不知道地下的自来水管道哪里漏水了,才20多天就漏了有300多吨,问自来水公司他们说让我们自己想办法,那怎么想啊!急呀!”这是网民蝈蝈9月10日的留言。在城市,管网漏水和爆裂事故屡见不鲜。资料表明安徽省城市供水管网,80年代之前铺设的铸铁管、水泥管目前仍在使用的还占有相当比重。供水管网的老化、锈蚀,导致供水漏失率在15%左右。
以上只是当前社会浪费水的一个侧面, 安徽省水利厅水政水资源处处长朱雪冰分析认为,对普通市民来说,自己掏钱吃水,浪费意味着多花钱,大多会主动节水。难就难在机关身上,他们用水是公费,目前缺少考核和制约杠杆,这也是当前节水工作的难点所在。
中水回用“困局”
“园林公司停止使用我们公司的中水近四个月了”。2007年7月20日合肥太古可口可乐饮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古公司)设备及工程经理周宽勇无奈地告诉记者,公司的中水处理项目搁浅了。太古公司的中水处理项目是2006年8月上马的,这前后运营时间才半年左右。
据周宽勇介绍,太古公司日需自来水水量在700吨左右,该公司日处理中水500吨,当初他们想卖给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园林部门,作为园林景观用水,公司象征性地收取0.2元/吨的费用,并将所得的钱全部用于帮助开发区的困难群众和公益事业。
“园林部门用你们水了吗?”记者问。
“用了,我们签了协议。”周宽勇答。
“水质怎么样?”
“我们是按照国家农业用水标准生产处理的,园林养护,冲刷路面都可以。”
“你们收到钱了吗?”记者问。
“没收,都是白送。”周宽勇答。
白送水,园林部门为何不用了呢?周宽勇认为原因有二。一是政策的变化。太古公司原来的中水标准是按照农业用水标准处理,要求大肠杆菌的数量是≦1000个。而日前国家又出台了《生活杂用水标准》,要求生活杂用水的大肠杆菌是≦3个。到底遵循哪个标准?这必须有相关部门确认。二是由于管网问题,每次园林部门只能到企业来拉水,他们考虑到运输的费用问题而停用。
不过,周宽勇还听说了另外一个说法,那就是自来水公司从中作梗。因为自来水公司是企业,水卖的越多越好,出于自身利益,自然希望园林企业多用自来水。
“这就涉及到体制问题,节水办倡导中水回用,自来水公司则要卖水,他们同属建委系统,说白了还是一家子,怎么好打架呢?”安徽省水利厅水政水资源处处长朱雪冰分析说。
“节水有两层含义,一是减少用水量;二是‘分质用水’,按照不同的需要,对水进行合理的使用。”安徽省环保局高级工程师韦光耀告诉记者,节水除减少水量外,如何充分利用好中水也是关键。而现实的情况是,合肥中水处理厂的处境也十分尴尬。
作为华东地区第一个中水利用项目——合肥中水处理厂,依傍于合肥市王小郢污水处理厂的右侧,占地21亩,一期工程于2001年年底开工建设,2004年9月竣工通水。王开星厂长告诉记者该厂建设规模是10万吨/日,目前实际运行6万吨/日,厂区的中水除每周给包河、银河、雨花塘、黑池坝等景区换一次水外,多数都因没有销路,而直接排放到城市污水管网里。
“我们还是个实报实销的事业单位,政府全包,靠中水,我们没挣到一分钱,都是免费给人用”。王开星厂长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意识有问题,很多企业和小区居民认为中水就是污水,尽管中水价格只有自来水的1/10,但他们都宁愿用自来水而不用中水。二是管网问题。马钢合肥公司是工业用水大户,当初企业曾计划使用中水,但前提是需要铺设约6公里的中水主管道,投资在2000~3000万元,这让政府吃不消,至今该企业还没用上中水。
“管网建设投资大,一公里就要几百万,谁来投资,政府也背不起”,安徽省水利厅水政水资源处朱雪冰处长认为这跟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思路有关。“只考虑污水处理,不考虑效益,建设时贪大求全,想把整个城市的污水都在一个厂集中处理,往往投资巨大。如果使用中水的话,铺设管网就是个大麻烦”,他建议今后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时,应提倡小型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布局分散就近处理,这样管网投资不大而且利用率高。
此外,由于缺少强制使用中水的硬性规定,加上长期以来建设规划的问题,这都直接制约中水回用的实施。
紧邻着合肥中水处理厂的合肥万振逍遥苑小区总占地约190亩,总户数1123户。由于距离近,建设初期,中水厂曾在该小区外预留了一个中水管口,以便随时都有中水供应。但截至今日,万振逍遥苑也没有“买中水厂的帐”。究其原因是开发商没有在小区内铺设中水管网;二是小区住户也没有铺设中水管。
“在日本等国家,住户家里建有自来水管和中水管两个管道,而且开发商也有义务建设中水管网,这些在建设规划时都已经考虑到了。”合肥中水处理厂王开星厂长认为中水回用实施与否关键靠人,靠政策。
“如果国家有强硬的措施,以及我们的条件符合,我们肯定会投入到中水回用的行列中来,这是一件好事。”安徽绿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吕炯睿说。
绿城·桂花园是绿城集团在合肥开发的一个高档小区。目前该小区每个月在游泳池、园林灌溉等方面的用水量约2000立方/月。“如果园林灌溉、冲洗路面等可以用上达标的中水话,那么对于开发商来说,即使我们走掉了,也会给业主带来实惠。”吕炯睿认为国家没有强制性的指标和保障措施是中水回用困局问题的关键。
那么,小区中水回用如何解困?鉴于合肥正处于老城区的改造和新城区的建设之中,老城区的水系管网已经形成,如果重新铺设,投资巨大。安徽省环保局高级工程师韦光耀建议政府在新城区的建设时,规划部门、房地产开发商应该考虑到铺设双管,实现小区内的中水回用。“上海市有个类似于合肥市琥珀山庄的小区,在当地政府的政策引导下,开发商自己投资600万元建设了一个污水处理厂,每天把居民生活污水回收处理,中水返还给居民用于冲厕所等非饮用水的用途,这起到了很好的效果。”韦光耀还提醒有关部门在铺设双管的时候,应该在颜色上加以区分,避免因误用中水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开源节流,这是城市饮用水安全工作的两个环节,缺一不可。找水源、保护水源是前提,节水是后盾”。安徽省水利厅水政水资源处朱雪冰处长认为政策力度不大,节水拳头不硬,这是造成龙头关不紧,管道跑、冒、滴、漏,中水回用率低,水资源严重浪费的重要原因。而国外一些国家如南非是全世界最干旱的30个国家之一,南非规定浪费水者有遭监禁的处罚。
毋庸讳言,加大节水管理力度,让“节水成为一种习惯”,只有这样,城市饮用水安全系数才会有所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