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中心抗旱管理与技术研究部主任苏志诚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指出,有条件的城市,通过加强备用水源建设,实现双水源甚至多水源供水模式,无疑将极大提高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系数。
在选择备用水源时,应考虑与常规水源类型的不同,保障水源不会同时出现问题。苏志诚举例道,当常规水源是河流型时,应尽量选择地下水或者湖库型水源作为备用水源,以避免水源同时受到污染时无法保障供水。“将不同水源串联起来,实现互联互通,提高城市应急供水能力”。
为确保备用水源关键时刻能发挥应有作用,苏志诚认为,应协调好备用水源不同供水对象之间的用水关系,切实加强水源地和用水的管理,以保障备用水源在城市发生突发水污染等应急事件时有水可供。
“先天不足”更应做好“后天”应急预案
俗话说,“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备用水源对城市饮水安全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为何仍有不少城市没有备用水源呢?
对此,苏志诚指出,水资源禀赋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备用水源的建设。“特别是在一些干旱缺水的北方城市,常规水源尚且不能完全满足日常供水需求,建设备用水源地确实存在着一些困难。”
备用水源建设不仅有水量要求,同时对水质也有一定要求。依照强制性国家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水质应为三类及以上。“在水量相对丰沛的南方城市,污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水质较差的水体丧失了作为饮用水源的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