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排水问题和提高内涝防治能力,科学合理是关键词。”张全建议,在城市建设中应给水留出足够的去处和通道。“城市排水能力的提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提高排水系统设计标准的背后是更多的资金投入。”张全认为,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段时间来完善。
只靠下水道就够了吗?
2014年2月10日起,新修订的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施行。
新标准提高了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特大城市的中心城区为3年至5年,大城市中心城区为2年至5年,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中心城区为2年至3年。
更值得一提的是,新标准首次明确了城镇内涝防治设计标准。根据新标准,关于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特大城市为50年到100年,大城市为30年到50年,中等城市和中小城市为20年到30年。“新版的《室外排水设计规范》,是一个显著的进步。”张全说,我们国家过去在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中,一直缺乏对超过管网设计标准降雨的考虑和应对。这个主要是通过道路、河道、调蓄设施等来应对超过管网设计标准的降雨,使其不产生灾害性的积水。
“实际上,无论城市将排水系统的能力提高到多大,造成灾害性的降雨总会遇到。比如美国、英国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排水系统比较健全,标准也都比较高,但是最近也都出现了严重的城市内涝问题。”张全说,做好充足的准备,来应对这些问题,显得十分重要。
张全建议,要事先做好内涝风险评估。在这方面,可以借助排水系统模型进行模拟,并且结合气象的预报,对于可能出现严重积水的区域,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同时,要做好预案,尤其是要注意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人员、物质、措施要细化、要到位,一旦发生此类突发事件,可以通过人防、物防加技防的综合措施,迅速有效应对。(本报通讯员 张典 本报记者 陈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