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司长周长益:工业节水将是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
我国水资源消耗每年大体上6000亿立方米。其中,农业耗费超六成,工业消耗占22%-23%。未来工业节水潜力非常大,应以提升工业水效为重点,来全面推进工业用水的高效和循环利用。
“十二五”规划要求万元工业增加值的耗水量下降30%。最近三年,工业节水累计已达到600亿立方米,耗水量已下降了24%。
加强工业水资源的用水的高效循环利用,将是缓解水资源短缺的一个重要途径。我建议加快建立工业节约用水的约束机制,研究制定工业节水的管理办法,对重点用水企业的管理、技术推广、项目投资准入和节水技术能力建设等都要提出明确的要求。
◆ 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陈明忠:促进水资源高效循环利用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资源问题,把保障水安全摆在了国家安全的突出位置。2012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明确划定了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
未来,首先将全面落实节水优先的方针,把节约用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生产的全过程。同时要严格三条红线管理,落实行政首长责任制,严格控制用水的总量,通过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强化水资源、水环境的刚性约束,倒逼各行业大幅度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
今后还将切实加强节水的监管,积极推行节水政府的绩效考核,强化部门的合作。严把水资源认证的关口,将水资源条件作为项目建设以及产业布局、区域和城市发展规划审批的重要的前置关口,并严把节水产品的市场准入关口。
◆ 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中心主任贾峰: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全民参与
当前我国很多群众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看手机上的PM2.5指数是多少,可见很多人关注环境问题。在环境治理方面就要走循环的发展道路。
如何走循环的发展道路?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就是要推广循环经济,不仅政府、企业,而且公众甚至研究机构都要分别扮演角色,推动循环型社会建设,全民参与循环经济,才能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现在很多市民却对环境保护参与不够,比如垃圾分类可减少垃圾产生量,但是执行起来又很难。
所以说,循环型社会的建设是一个全民行动,政府应该从公益的角度、超部门的角度,制订有益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法定的依据和路径,企业应该履行守法义务和环境责任,而公众既有享受良好环境的权利,同时也要为环境改善履行自己的义务。
◆ 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骆建华:我国应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所谓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就是工业企业告别谁污染谁治理的思路,转变为让污染者付费,进行专业化治理。它的好处有三个,一是提高工业的治污效率,二是增强政府的执法效能,三是降低环境风险。
这是什么概念呢?过去工业企业是自己治理,现在它把这个转给环保企业来治理,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来付费购买第三方提供的污染治理的服务,同时政府部门对治理效果进行监督。它的意义是增强了政府的执法效能,可以由第三方公司监督企业。对排污企业来说,治污这个环节不是它的特长,而且还有违法排污的动机,所以搞专业化治理以后,可以提高企业治污效益,达到集中治理的效果,同时还能让排污企业和环保企业共担责任。
◆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戴晓虎:城镇化解决用水问题要以循环经济为核心
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水环境是一个重要因素,与发达国家的自然水环境相比,我国的水环境多是人工实现的。目前城市水环境容量,和它自身所能够承载的容量是不相匹配的,所以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当中,应该关注这一问题。
要解决城镇化过程中的水问题,就需要以循环经济为核心,首先是要调整经济产业结构;其次是清洁生产,就是工业的循环利用;第三是节约用水,包括雨水的开发。在处理水问题的同时,同时处理固体废弃物、垃圾和污泥,如果这些在循环经济中处理不好的话,都会对水环境造成影响。
我们要保护水资源,实现水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循环经济很重要,但是如何使相关政策、措施和技术最后能落地,这是我们未来所要关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