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物质水”去留存争议
关于矿物质水的存留问题,业内也存在争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征求意见稿)即“大一统的”国标征求意见稿上半年出台后,关于“矿物质水”是否该叫停在业内也出现争议。该《意见稿》在编制说明中特别提到,“对于仅在纯净水中添加食品添加剂的饮用水,考虑到‘矿物质水’名称易使消费者误认为该产品具有补充矿物质的营养功能,引起消费者的误解。因此,本标准发布实施后,不得再使用‘饮用矿物质水’名称”。
对此,支持和反对的声音都有。有业内人士表示,如果此次新标准能顺利出台,对天然矿泉水企业是个利好,因为从国家强制标准层面对水的品种进行了厘清,而在此之前,消费者对矿物质水和天然矿泉水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
这使行业老大康师傅首当其冲,而可口可乐、屈臣氏等品牌都将受到影响。有业内人士认为,该要求跟行业格局相关,甚至有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质疑,这个标准是由浙江省卫生监督所牵头的,当地的龙头水企刚好没有矿物质水,“这样编制会不会考虑未来谁得益”?
同时,记者注意到,该征求意见稿引起的更大反响是,有多家水企负责人竟以为矿物质水要退出市场了。对此,康师傅方面日前明确回应:“即使最终标准不让用了,但我们的产品还是可以生产,只是不能使用‘矿物质水’这几个字而已,消费者不会太多去纠结这几个字的。”
B、水格局
广东包装水产量领先全国
中国饮料工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从整个饮料行业来看,产量正在逐年稳步增长,但增速呈放缓趋势。2004年-2010年,饮料行业出现了20%以上的黄金增长期。2011年之后,增速回落至20%以下。其中,2013年全年增速为14.93%,2014年1-5月份增速为15.01%。
而包装饮用水行业的发展趋势大致相同,产量也在稳步增长,但在经历了2008年-2010年30%左右的高速增长的黄金期之后,2011年迅速跌落至12.69%,2012年为16.16%,2013年为19.54%,今年1-5月份为16.8%。与此同时,2010年以来,包装饮用水产量在全国饮料行业产量中的占比由之前的40%以下升至40%以上,去年达到了44.43%,今年1-5月份则升至45.63%。包装饮用水在饮料行业的头把交椅地位更加稳固。
与此同时,包装水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年销售额2000万元以上)正在逐年递增,经营效益好转。2011年-2013年,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分别为445家、487家和527家,这三年的销售收入分别为731亿元、823亿元和1014亿元。同时,平均利润率也逐步上升,2011年为7%,2013年为9%。产量排名前三的省份分别是广东、四川和吉林,这前三省份的产量都超过了600万吨,而广东更是遥遥领先,2013年产量超过了1000万吨。这三个省份2013年的产量总和为2360万吨,约占全国包装饮用水总量的35.5%。
矿泉水在饮用水中占比明显上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