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源 引水与节水并举
面对2000万人的供水需求,水从何来?人们把目光投向了南水北调工程。今年10月,湖北丹江口的水源将正式进京,每年将为北京输入水约10亿立方米。
自来水“水碱多”,一直烦扰着北京城区特别是南城的居民。梁丽介绍,丹江口水库的地表水源引入北京后,将大大替换目前在用的水质较硬的地下水水源,使“疲惫”的北京地下水得到涵养。届时,北京供水将全面使用地表水,而地表水的特点是硬度适中,因此“水碱多”的现象会得到明显改善。
此外,胡波表示,城六区目前共有自备井6550眼,年供水量约占城六区供水总量的近30%。自备井大多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超期服役严重,再加之绝大部分自备井供水单位只能对水进行简单灭菌消毒,不少居民反映自备井水沉淀多、口感不佳。
今秋“南水”进京后,北京将首先置换中心城区市政供水管网供水范围内、供水水质较差且位于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域的供生活用水自备井,计划用5年左右的时间置换完毕。置换后的自备井可以作为北京市的战略水源按照不同的管理模式保留。
“然而,即便南水北调每年为北京增加10亿立方米水,每人增加的水资源量也不足50立方米,北京的水资源短缺并不会因为10亿立方米水带来多大的转变。”北京市水务局副局长刘斌表示,“在社会大力宣扬节约用水的理念十分重要。”
来自自然大学水学院环境研究中心、长期关注北京水资源问题的专家王建认为,北京能够持续发展到现在,水资源的开源节流功不可没,“这是一个巨大的成就。”但王建也表示,南水北调能在相当程度上缓解北京用水压力,但不是根本措施。在北京用水总量的构成中,唯一逐年增加的是生活用水,城市人口的膨胀严重超过了北京水资源的承载力,任其发展,会更加激化北京水资源紧缺的矛盾,“要保障北京的供水安全,这才是根本。”(光明日报记者 杨 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