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普查,而相关资料显示,全国有超过50﹪的城市尚未进行普查。如何做好普查工作,切实推动普查工作落地、产生实效?杭世珺认为,只有地方上单独制定普查标准是不够的,国家层面必须出台宏观目标和具体标准,确定普查的手段、方法及普查的结果要求。可以先开展普查的试点工作,再进行全国推广。
此外,普查的技术与手段也是制约普查落地的重要因素。“看不清管网里边,怎么进行普查?”对于这个疑问,她特别提到国外的一种特殊拍摄设备,摄像头可以将管道360度的立体空间呈现在一张平面图上,方便监控人员了解管道内状况,找出问题。“我国也有类似管道内检查设备,可是因管道内壁污垢太多,影响摄像效果而无法看到管道结构存在的问题。”
分流还是合流不能一刀切
管理机制堪忧,漏洞不少。要清楚哪些区域适合改造为分流制,管网改造缺乏明确标准。材料使用还要切合实际
杭世珺认为,管网是个有机系统,对于管网建设的规划要到位。合流还是分流,要依据具体情况考虑。同时,管道与河道要统筹考虑。国内很多城市老城区人口密集,街道狭窄,居民住在街道两侧,布线施工势必影响居民出行,合流制改为分流制面临着户线难以铺设的问题。
杭世珺举了某设计院在进行管网调查时遇到的例子,老城区极窄的街道施工时,居民难以出行,特别是老人,需要施工工人背出胡同。在这样的情况下,杭世珺认为,一刀切地将合流制改为分流制是不科学的,从规划建设的层面,首先要清楚哪些区域适合改造为分流制,哪些区域有难度,不适合改造的区域应该采取什么相应的对策。
除此之外,目前管网改造中,一个很大的困难是缺乏明确的标准。她指出,中国的管网改造存在很多问题,如错接、混接、管道淤积以及施工方法等,无论是新建的还是改造,都需要符合标准、规范。什么地方使用什么管网,并不是一味地材料创新、技术超前就好, 材料的使用还要切合实际。
同时,杭世珺也表达了对当下管网管理机制的忧虑。“在中国技术与管理相比不是最大的难题,更重要的是管理机制”。她多次强调说。“排水集团管干线,区里管支线,但是一到具体问题,发现没人管。”
目前许多地方城市已经建成,管网已铺设好,随着城市规划建设,需要对老旧管网进行改造,老城区支户线密集,难以找到合适的接入点。杭世珺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地方存在管理上的漏洞,有的地区,用户擅自将自家污水直接乱接到街道下面的管道中,造成雨污水混接。
杭世珺认为,污水排放的监管同样存在问题。有的管网已经从上游将雨水和污水分流,但是下游又合二为一进入合流管后最终到污水处理厂,上游分流等于没有作用;还有很多临街居民和商户将污水直接随意泼进路边雨水口,导致雨水和污水无法分清。
维护和改造要靠制度和技术
做好管道检测和清淤,管材质量要好、接口要严密、沟槽回填要密实
唐建国认为,管网建设必须要有一套严格的制度来规范运行管理。管网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