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鱼米之乡的江苏,几十年前很多地方喝的是门前门后的河水,十几年前,这些地方开始喝井水,如今,很多地方只能“舍近求远”喝长江水。除了生活条件改善的因素外,地表水、地下水相继被污染,长江水成为唯一可用水源也是客观原因。《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发现,我国的很多城市,近年来无奈地不断改变着水源地,生命之水被撵得几乎无处藏身,不少地方即将面临无水可喝的险境,寻找第二水源地或建设备用水源库已迫在眉睫。
江苏盱眙至今不敢喝淮河水
我国拥有数量庞大的河流湖泊水系,却面临着水质型缺水的尴尬局面。单一水源不仅不能满足需求,还将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一旦水源发生危险,必将造成社会恐慌。为此,除了合理规划流域内的产业布局外,更需要在水源地的开发上多做文章。
江苏盱眙号称淮河明珠,位于淮河进入洪泽湖的通道岸边,当地居民祖祖辈辈喝着淮河水。但1994年7月的一次特大水污染事件后,当地不敢再相信淮河水。如今,县城的居民,全部仰仗着龙王山水库的水。
盱眙县环境监测局局长朱萍对17年前的那次噩梦记忆犹新。1994年7月淮河上游因突降暴雨而采取开闸泄洪的方式,将积蓄于上游一个冬春的2亿立方米污水放下来。水经之处河水泛浊,河面上泡沫密布,顿时鱼虾大量死亡。江苏省疾病控制中心环境疾病防治所所长陈晓东当年曾参与处置这场水危机,至今仍记得污水的颜色———“像酱油一样”。
江苏近年来为确保饮用水安全,立法要求各地建设备用水源地,但盱眙目前无法做到这一点。盱眙水务局水政水资源科科长周洪顺表示,1994年特大污染事件发生后,沿淮各地投入几百亿资金治理污染,水质一度好转。但2002年与2003年,上游多次排放大量污水,导致盱眙的养殖业损失惨重。“如此不稳定的水质,谁敢相信?”尽管监测显示目前流经盱眙的淮河水属于三类水,当地依然不敢将它作为备用水源。
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所长王浩表示,我国拥有数量庞大的河流湖泊水系,却面临着水质型缺水的尴尬局面。众多工业企业分布在江河湖泊附近,造成水源污染事故隐患难以根除。单一水源不仅不能满足需求,还将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一旦水源发生危险,必将造成社会恐慌。为此,除了合理规划流域内的产业布局外,更需要在水源地的开发上多做文章。
建立备用水源地迫在眉睫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城市都是单一水源的供给形式,特别是以地表水源为主的南方地区,尽管都有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却缺少规避风险的有效举措。专家表示,各地水系面临危机一击即溃,建立备用水源地迫在眉睫。
蓝藻爆发导致的太湖水危机,逼迫无锡在改善太湖水质的同时,铺设38公里的管道到长江寻找备用水源。无锡市自来水总公司副总经理庄星宇表示,无锡市民饮用水水源来自太湖,危机发生后,通过控源截污,加大城区污水管网建设和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把沿太湖岸线两公里范围内定位水源地二级保护范围,搬迁住户建设生态林,确保没有生活污染和农业污染,搬迁沿湖的2000多家化工企业。“我们几乎已经用上了所有的手段和技术。”
庄星宇介绍,无锡自来水厂建厂初期太湖的水质是好的,蓝藻爆发时自来水厂的取水口离岸边只有200米,太湖经过治理后,水厂又将取水口继续往湖中延伸,现在离岸边足有3000米。为确保饮水安全,无锡在2008年底新建锡澄水厂,两根取水管伸入长江700米,再通过陆上38公里的管道,将长江水引入水厂。
目前,一些有过深刻事故教训的地方都已意识到建设备用水源地的重要性。通过引入长江水,无锡结束了单一水源的历史。绵阳水务集团执行董事总经理叶建宏也表示,前不久发生的污染事件加快了绵阳建设第二水源的步伐,目前选址已经初步确定,正在进行论证和可行性分析。
为了缓解紧张的水资源形势,北京近年来更是不断扩大找水的视野,目前城市供水形成了多元化的水源格局,进入市政管网的水包括以密云水库为主的本地地表水,张坊应急水源地为主的本地地下水,河北等地调入的地表水共九种水源。北京市水务局供水管理处处长胡波表示,“北京的做法属于迫不得已,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可以提高城市供水安全保障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