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日渐紧缺的淡水资源,一边是白白排放的可用中水;一边在远距离调水,一边又将身边的中水放任自流。随着水资源的日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被称为“第二水源”的中水回用日显重要。
《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期调查中了解到,以循环形态运行的中水回用产业,目前产业链基本处于断裂状态,上游的污水处理、中游的中水再处理和下游的回用客户各自为政,致使我国大量的城市中水都白白排放了。
产业链上游缺少买家:中水只能排河道
中水也叫再生水,是污水处理厂处理的达标水,一般为二级处理。通常人们把自来水叫做“上水”,把污水叫做“下水”,而再生水的水质介于上水和下水之间,故名“中水”。
“现在不是缺少中水资源,而是缺少买家。”甘肃平凉市崆峒区给排水公司总经理高林在谈到中水回用时说。“这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
崆峒区给排水公司所辖的平凉天雨污水处理厂是“十五”期间甘肃省的城区污水回用示范工程,总投资1.4亿元,2005年10月建成,一期工程设计日处理污水3万吨。
“目前的实际污水处理能力为每日1 .6万吨。”天雨污水处理厂厂长杨文平说,“就是这1.6万吨,也找不到下家。”
天雨污水处理厂的不远处就是华能平凉电厂。杨文平说,当初之所以将两个企业建设的如此之近,就是为了将这里处理的中水,用于平凉电厂的冷却用水。
但是,平凉电厂基本不用天雨的中水“电厂已经做到了自身的水循环使用。”平凉电厂策划部化水专工王振宇说,“加之目前使用的是空冷机组,冷却水用量比湿冷机组减少了70%,所以外面的中水基本不用。”
甘肃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为1100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2,属于严重缺水地区。按道理,在这样的缺水地区,中水的利用空间很大,但是中水的回用并不多。
记者在甘肃省采访时,政府主管部门、污水处理厂和企业普遍反映,目前经过二级处理的中水量很大,但因没有客户,基本都是直排河道。
“甘肃每年的污水排放总量约为4.19亿立方米。”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市建设处处长胡松涛说“每年处理的污水量为2 .62亿立方米,占总排放量的62.5%。”
从理论上说,2.62亿立方米的污水处理量,就相当于2.62亿立方米的中水量。“除了少量的绿化用水外,社会对城市中水回用很少。”胡松涛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