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的供水安全发展战略——农村饮水安全 |
时间: 2011年12月09日 来源:和讯网 作者: 佚名 浏览次数: |
|
(2)在溶岩山区,地表水蓄水困难,地下水赋存条件不好,但往往泉水出露较多,可引泉作为供水水源,没有泉水的地方以集雨为主。 (3)在黄土高原区,土层厚,植被差,降雨量少且时间分布不均,地表水资源匮乏,地下水埋藏较深,所以凡降雨量大于250mm的地区一般以集雨为主,地下水埋藏较浅、水质较好的地区可以打井为主。 (4)在水源型氟病区,地下水含氟量超标,应尽量引用水质较好的地表水,地表水缺乏的地区应探明低含氟量的含水层打井取水,地表水、地下水都缺乏的地区以集雨为主。 (5)在总体上,西部地区应因地制宜,蓄水、引水、打井、集雨等多种措施并举;中部地区以打井为主,蓄水、引水次之,集雨工程为辅;东部地区以打井为主,蓄水、引水为辅。 提水工程技术比较复杂,造价高且运行维护和管理成本较高,一般不宜采用,但在其他各类措施的可行性都比较差且农民能够承受较高水价的情况下,也可以酌情采用。 (6)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基本要求,均应达到“水量充足,水质达标,稳定可靠,优质服务,良性管理,群众满意”。 四、非工程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 农村饮水工作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农村政策的具体体现,应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和水利建设的中心任务之一,下大力气抓紧抓好,明确领导责任,健全管理机构,落实管理人员,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层屡签订责任书,切实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多渠道增加投入 继续坚持中央财政补助、地方财政配套、社会资金投资、受益群众自筹相结合的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的方针,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建立专项基金,重点扶持中、西部贫困地区。广大受益群众也要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积极投工投劳,并根据经济条件投入一定的自筹资金,把农村饮水工程作为家业来建,作为产业来办,作为企业来管。同时,也要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制定各项优惠政策,鼓励个人或其他社会资金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民营或个体等所有制形式来兴办和管理农村饮水工程。 3.加强项目建设管理 加强前期工作,搞好规划设计;参照基本建设程序,加强项目管理,较大的集中供水工程均应实行项目业主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和建设监理制;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工程项目设计合理、资金到位、质量优良、经济技术指标达到设计要求,按时发挥预期效益。 4.加强工程建后管护 农村饮水工程既要重视建设环节,更要重视管护环节,建立工程的长效运行机制。在工程项目规划设计的同时,明确工程产权,建立运行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公共供水设施均应改变以往喝“大锅水”、“福利水”的做法,制定合理水价、实行有偿供水,按比例提取折旧和维修费用,建立良性运行机制。 5.加强水源保护、保障供水安全 划定供水工程水源保护区,涵养水源,防止污染,提高供水保证率。加强技术指导、技术服务和人员培训,配备水量计量仪表和水质监测设施,普及水质净化和消毒常识,完善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体系。 为实现世界卫生生组织(WHO)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提出的“到2015年将无法可持续获得安全饮用水和基本环境卫生条件的人口比例减半”目标,经济发达地区应进一步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进度,争取率先实现农村饮水安全的规划目标。到2020年,全面实现全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的规划目标,全面建立和完善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体系,使农村饮水安全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相适应。 近几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饮水安全问题,不断加大投入力度,饮水安全工程进展迅速,预计可提前实现2015年的第一步目标,到2015年前后可提前实现2020年的第二步目标。
编辑:周子榆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