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郊区水厂推进集约化供水建设
集约化供水是指合理进行水资源的配置,从原水统筹,水厂归并、一网分片到配套服务,形成具有规模化经营模式的自来水供应方式。主要是为了满足上海郊区用水量增加,水质提高,到2020年达到与市区统一的供水水质目标的要求。
主要措施是:①进行郊区原水工程建设,实现郊区给水厂水源向黄浦江、长江水源地集中;②到2010年底前新建6座,扩建16座给水厂,增加供水能力274万m3/d;③归并中小水厂171座(含89座深井水),关闭110个就近河道取水口,全市原水集约率达到100%;④改造646km主要管网和1870个村的管网。
2.6 加强水质监管
目前市区出厂水已实现浊度、余氯在线仪表监测并联网传送至监控中心,有效控制出厂水水质,但管网水没有形成完善的在线监测系统。浊度、余氯、色、铁、猛值市水质中心一般在水样采集当天下午获得,细菌、大肠菌数需要一天后才能得到,而公司水质管理人员一般在两星期后获得这些报表数据,所以有任何管网水质运行、管理方面的问题,往往错过了分析、调查的最好时机。管网水质检验方式存在着滞后反映、滞后分析、滞后预防、滞后应急等问题。
建立水质监控信息管理系统对各给水厂原水处理工艺过程水、出厂水、泵站及供水区代表点的水质作24h连续监测,将各水厂、泵站的生产运行状况和数据通过网络,及时准确地传送到公司,为有关部门了解生产状况,进行生产运行的决策提供有利依据。充分发挥系统监测预警及诊断功能,建立一套令人信服的净水处理控制品质保证制度,确保供水的安全、稳定。
进一步提高供水调度自动化程度,建立管网水质模型,监督从原水到龙头整个净水过程的水质变化,进行动态水质控制,实现自来水从源头到用户龙头的统一管理,提高供水企业水质管理水平。
3 结语
上海市区供水水质满足国家《生活饮用水水源标准》要求,但与卫生部《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建设部《城镇供水水质标准》相比尚有差距。主要原因是:水源污染较为严重;给水厂处理工艺为传统的常规工艺;部分管道超龄服役,部分灰铸铁管质量差,缺乏预防爆管事故的快速反应机制;部分街坊内管和居民使用的自来水管材基本是镀锌管,设施老化,二次供水体制不顺。为实现上海2010年水质规划目标,确保饮用水供给安全稳定,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中心城区主要措施是:通过改善原水水质,强化水厂常规处理,全面实施给水厂深度处理,更新和改造城市供水管网,改造二次供水设施,实施从源头到龙头的供水管理新机制;郊区推行供水集约化建设城乡一体化的供水系统;同时完善城市供水监控体系。
新华网2012-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