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海事部门了解到,随着海河中下游地区化工码头、油码头的逐渐迁出,海河两岸钢铁、化工、纺织企业的战略东移,以及对海河内运行船舶的加强管理,海河中下游水体正在逐步好转,海河正在从以航运功能为主向以观光旅游休闲功能为主转变。天津海事局危管防污处副处长李祎东告诉记者,针对这一变化,海事局专门成立了游艇管理中心,对辖区内的观光游艇进行检验、准入、登记、日常运营管理和游艇艇员的管理,力保其不对环境和天津港通航环境造成影响。此外,针对海河入海口的一系列建设工程,海事局也将根据《水上水下施工作业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对工程实施监控。
创新管理:让海河休养生息
“改善河道水环境面貌的难点不在工程建设,而是日常管理。”天津市水务局负责人对记者如实说道,“工程建设都可以在短时间完成,而河道日常管理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采取多种措施才能保证效果,而天津密集的河道分布及各城市功能区的飞速发展更给河道日常管理带来巨大压力。”
以往天津河道水环境管理的难点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管理模式陈旧。据了解,以往天津的河道管理主要是“管养合一”模式,这种管护模式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而且由于管护人员水平参差不齐,整体养护效果并不理想。二是管理责任划分不清。天津共有一级行洪河道19条,河道长度1095公里,二级排水河道109条,总长1869公里,河网密集,分布广泛。特殊的水文特点造成河道管理责任划定极为复杂,特别是在周边区县,管理责任不清的现象十分明显,给河道水环境日常管理工作造成很大困难。
市水务局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全市水务部门积极创新河道管理模式,逐步探索出一些适应天津实际情况的河道水环境管理经验。
一是实践“管养分离”模式。“管养分离”模式是将河道管理部门与养护队伍分开,由管理部门以公开招标方式从社会招募具有专业资质的养护队伍负责河道日常管护。以海河为例,市水务局海河管理部门将海河水面保洁工作分成3个标段,每个标段都邀请3家以上具有专业资质的养护队伍公开竞标,招标会由市水务局工程管理、财务审计及河道管理等部门组成的招标委员会主持,并全程由纪检监察部门监督,杜绝违规招标等问题发生,招标结束后中标单位便承担起该标段养护职责,市水务局根据公开招标价格拨付资金,并定期对河道养护情况进行检查,确保河道水环境维护效果。通过实践“管养分离”模式,目前海河、新开河、子牙河等中心城区主要河道日常养护费用大幅降低,养护水平逐步提升。
二是构筑区县“区、街、村”三级管理模式。鉴于区县河道管理责任划分不清的弊端,各区县水务部门积极探索权责统一、责任明确的新型河道管理模式,其中东丽区“区、街、村”三级管理模式的效果最为明显。该模式以责任细化为主要特点,区、街、村三级管理部门层层负责,任务明确,一遇紧急情况,各保洁队可在30分钟内到达事故现场处置抢险,并将处理情况及时向村、街、区汇报。为确保管理效果,东丽区水务局还定期对河道保洁人员进行业务技能和安全保护等岗前培训,让每个保洁员及时领会工作要求,同时制定了“面清、底洁、岸净”的河道保洁标准。通过四年多的运行,东丽区各河道实现保洁工作常年不间断、天天有人管,河道实行了八小时动态管理、全天候保洁,达到了河面无杂草、无漂浮物、河中无障碍物、河岸无垃圾的“四无”标准。
我们还能为海河做什么
节约用水,开发非常规水源
天津属资源型缺水城市,由于缺乏上游来水,天津河道水体蒸发及渗漏等损失难以得到有效补给。目前除中心城区主要景观河道可以定期得到引滦水补给外,本市其他河道生态用水均存在较大缺口,如何保障河道水源补给将是未来改善天津河道水环境面貌的关键问题。
王中良教授告诉记者,保护海河流域水环境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既要开源也要节流。一方面要加强宣传和管理,将常规水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规划落实,提升津城人民节约用水、保护资源的意识,并通过阶梯水价、严惩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行为等手段将节水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非常规水源的开发利用。非常规水源是指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地表水、地下水的(常规)水资源,主要有雨水、再生水(经过再生处理的污水和废水)、海水、空中水、矿井水、苦咸水等,这些水源的特点是经过处理后可以再生利用。各种非常规水源的开发利用具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常规水源,加速和改善天然水资源的循环过程,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出更大的效用。非常规水源的开发利用方式主要有再生水利用、雨水利用、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人工增雨、矿井水利用、苦咸水利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