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卫生部疾控系统的检测能力则明显较弱。根据卫生部2011年12月印发的《全国城市饮用水卫生安全保障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显示,在全国32个省级疾控机构中,只有北京、天津、河北、上海和山东的实验室具备106项指标检测能力,占15.6%;检测能力在80-106项之间的实验室为13个,占40.6%;80项以下的实验室为14个,占43.8%。
同时,地市级和县级实验室的检测能力更不容乐观,常规指标的平均检测能力分别为33项、27项,非常规指标的平均检测能力分别为14项和3项。
新国标一推再推执行时间,除了监测能力,官方给出的理由还有水厂成本问题。即根据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的公开说法,截至2011年底,全国公共供水企业亏损面为31%,资产负债率高于50%,整个供水行业经营业绩不好,很多水厂难以承受检测设备和管网改造费用的大笔开支。
其次,财政投入方面也明显不足。
“在今年5月发布的《全国城镇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设”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中提到,预估监测能力的投资需求为15亿元,但《规划》并没有指明资金的来源,也没有明确中央政府的责任,只是提出中央补助投资,重点向中西部及财政困难地区倾斜,更多地寄希望地方政,地方政府要将城市建设维护资金、土地出让收益等用于城市建设支出的部分优先用于供水设施改造和建设。”前述专家介绍,如果单靠地方政府去完成,并不容易。
躲躲闪闪的监测数据
“饮用水水质是公共安全的重要内容,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卫生部负责末梢水(即入户水或龙头水)的监测。” 中国科学院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宋献方对本报表示,目前卫生部的公
开方式比较隐蔽,而且公布的内容很不规范。
前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专家介绍,目前,对水质的检测,住建部和卫生部都在做,其中住建部的城市供水水质监测中心对自来水的监测属于行业的监测,不少地方的监测中心与自来水水厂的监测人员是“一班人马,两套牌子”,而卫生部疾控中心的监测则属于第三方的监测,对出厂水的水质检测进行卫生监督,对末梢水的水质进行检测。
“作为一个普通的市民,我特别关心饮用水入户的质量问题。”联席会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郝如玉提问:饮用水安全信息的公开与公布相关工作进展如何?
对此,在联席会上,卫生部部长陈竺正式回应,在饮用水卫生监督方面,卫生部每年发布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其中就包含了全国饮用水三个方面的监测总体合格率的数据:一是饮用水的出厂水,二是二次供水,三是末梢水。
也就是说,饮用水卫生监测结果,都体现在每年出版的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
本报获悉,2012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提供的是2011年的统计数据)还未出版。不过关于2011年的饮用水水质数据,发改委副主任杜鹰在《国务院关于保障饮用水安全工作情况的报告》中公布了出厂水和末梢水的数据,即全国设市城市公共供水厂出厂水水样达标率为83%,设市城市和县城公共供水末梢水水样达标率为79.6%。
但他并未公布二次供水(所谓二次供水主要为弥补市政供水管线压力不足,保证居住、生活在高层人群用水,由单位或个人将城市公共供水或自建设施供水经储存、加压,通过管道再供用户或自用的用水形式)的水质监测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