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本报记者查阅近些年的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发现2007年与2008年的“饮用水经常性卫生监督监测情况”的指标类项比较清晰且一致,均按照“水源水、出厂水、末梢水”三项公布其监测样本数量及合格率。
如2007年这三类水的(市政供水)合格率分别是:89.0%、93.9%、93.4%,而2008年的数据分别为:91.6%、94.7%、93.5%。
尽管年度统计年鉴中有上述相关监测数据,但并未对数据做详细说明,如采样时间、区域分布、监测指标等具体情况。
“不交代背景和没有详细说明的统计数据,并不能反映出当年饮用水卫生安全状况的真实情况。”一位水安全专家表示。
也就是说,卫生部每年以卫生统计年鉴的形式,公布的全国水质检测统计信息,意义有限。 “以杜鹰公布的2011年设市城市和县城公共供水末梢水水样达标率为79.6%为例,我们不知道抽检者是在哪些城市、哪些水厂、什么时间采的水样,以及每个水厂采了多少样,这个数据只能大体上告诉我们全国末梢水的整体状况。”王占生对本报分析。
王占生进一步指出,由于不同年份检测的末梢水的采样时间、样本数量、来源都不一样,2011年的末梢水检测数据和2010年的末梢水检测数据之间也不具有可比性,我们很难推断出末梢水水质是在变好还是变坏,“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在水厂的处理工艺不变的情况下,末梢水的水质取决于水源地水质的变化状况。
一方面是数据笼统,另一方面,这种“发布”方式也有“躲藏”嫌疑。
“卫生统计年鉴这个发布渠道比较隐秘,不便公众查找,而且卫生部网站有时候只公布某一年(如2010年)年鉴的目录,并不提供年鉴的全文,公众即便想查也查不到。”宋献方指出。
“现在信息传播渠道十分丰富,卫生部完全可以采用更大众化的方式发布水质监测信息,比如在官方网站发布一份每年水质监督抽检的结果的通报。”王占生分析,实际上早在2004年,卫生部曾经发布过2004年全国城市集中式供水监督抽检情况的通报(还附有全国各省区供水管网末梢水水质监测情况汇总表),但可惜的是,不知道为什么卫生部此后再也没有使用这方式。
何时公布每个水厂的监测数据?
除了数据笼统,卫生部的卫生统计年鉴中,对于饮用水卫生监督监测的信息披露中,也存在着不规范、混乱的现象。
如本报记者查阅了《2011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在“2010年饮用水经常性卫生监督监测情况栏目”下,卫生部只公布了集中式供水(分为市政和乡镇两类)和二次供水的水质监测情况,并没有区分是“出厂水”还是“末梢水”。
而2009年和2008年的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公布的信息则相对详细一些,包括了集中式供水(分为市政、乡镇和自建三类)和二次供水的水源水、出厂水和末梢水的水质检测状况此外,2007年的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则还统计了分散式供水的水质检测状况。
对此,宋献方建议,卫生部在每年的饮用水卫生监督监测工作方案中,应当明确检测统计的范围,尽可能地涵盖集中式供水、二次供水和分散式供水三类供水方式的水源水、出厂水和末梢水的检测信息,以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除卫生部需要改进相关监督监测外,对公众而言更有意义的是,地方卫生系统公布更为详细的水质检测结果。
|